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6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30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6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金文中女性享祭情况与男性享祭情况的对比为纬,考查女性享祭者礼遇高低的量化相对值;以不同时期女性享祭情况的发展变化为经,考查女性享祭者礼遇变化的量化绝对值,揭示出殷周社会对女性享祭者的尊崇逐渐减弱的事实,证明殷周女性社会地位极其低微并逐步下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诗歌翻译要忠实于原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译作对原作亦步亦趋,生搬硬套。译者要在原作的制约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是法汉诗歌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不同的创造形式,又形成了法汉诗歌翻译中忠实性、牺牲性、叛逆性的创造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田野资料,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五台山特有的仪式神话作出人类学分析,厘清了皇权的特有结构以及其沿自身逻辑所展开的与佛教关系的复杂面向,通过与坦巴雅的"转轮王模式"进行理论对话,对过去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转轮王概念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质疑。本文旨在证明,佛教始终是基于皇权所规定的祭主/祭司关系而被纳入整体结构的,五台山及文殊信仰是传统国家宗教面向的整体表达,而其中封建原则的运行是理解边疆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与国家整体之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汉代民间的鬼神祭祀并非单纯地以祈福禳灾为目的,它还包含有以祝诅等巫术伤害他人,被伤害者甚至有可能是最高统治阶层。祭祀中害人巫术的存在,无疑会对社会治安、统治阶层本身乃至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面对这样的挑战,汉代的统治阶层设立严刑峻法、设置祠祝官进行抵御;而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将先秦以来限制祭祀规模的传统理念用于现实政治,致力于革新鬼神观念、宣扬"淫祀无福",试图在思想上对民众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角度,将流行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六月会主体节目之一"玛泽"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新的探讨,并就"玛泽"节目的历史和宗教渊源关系,民俗形成过程,以及对军事、生产活动中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清代广西三界庙地理分布与三界神信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界庙在清代广西各府中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宁、浔州、郁林、平乐、梧州等五府(州),呈现出一种沿着西江流域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在郁江两岸分布最为密集。清代广西已经初步形成了三界神祭祀圈,而这种祭祀圈的出现与三界神的现实功利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概括介绍了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奥罗奇人的族称、族源、社会经济状况及其演变 ,和奥罗奇人的三界观、灵魂观、鬼神观、图腾崇拜、熊祭和萨满教信仰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造纸史》一书,对晋代以后的造纸史、技术以及造纸术传播国外的情况,显得比较权威,但对涉及造纸的考古论断依据不足,认为西汉初已经有“造纸基地”、东汉初中州各地又成为“造纸中心”,凭主观臆想否决蔡伦的发明史实。该书对古代典籍的一些释读以及祭祀蔡伦习俗,也缺乏文史研究和田野考察。深入发掘、辨析典籍、各类文献、工具书与考古实物,考察蔡伦家乡祭祀习俗、南岭生态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是揭开和还原历史真相的科学途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史录、评价,不应轻率修改。  相似文献   
9.
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人类绝大部分交换所遵循的交换者二元对等、相异物品交换、延时交换等原则,箐口村哈尼族丧礼中即赠即还的献祭牺牲礼物,有赠与者与两类接受者共三方参与,同时涉及现实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两大层面。这种象征性交换的形成,与当地哈尼族的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社会互助等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借助一般交换的象征形式,建构多样化的再分配与互惠关系,有效实现当地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对于人类丰富多样的礼物交换方式,只有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变迁的视野中才能真正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