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43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4篇
理论方法论   98篇
综合类   2085篇
社会学   34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澈 《东方论坛》2021,(2):113-122
对于舜之“怨慕”,朱熹作出了不同于孟子的解读。这是基于心学、理学内在逻辑的不同。孟子作为私学之儒,和孔子一样,是主张士君子的阳刚人格的,并且从性向善的人性论出发,协调义与利、公与私的关系,而以君臣父子关系都属对待关系;依此,将舜之“怨慕”解读为舜对父母的既怨又慕。朱熹则作为官学之儒,以所谓“气质之性”协调理学先驱荀子的性向恶论,以二歧化思维把天地之性、天理绝对化,以公去私,视君臣父子关系则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关系;依此解读,舜之“怨”只能是自怨。  相似文献   
2.
英语与其他语种一样存在着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语用问题 ,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 :陈述句起疑问句、祈使句作用 ;疑问句起着陈述句、祈使句作用 ;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 ;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由于说话者的目的不同 ,选择的表达方式就不同 ,其语用意义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3.
结合体态语和成语的特性提出了英语体态语成语的定义,并从语义学角度给出英语体态语成语的3种特性,即语义透明性、转义性和语义晦涩性,通过英汉体态语成语对比找出其共性和差异,并结合具体实例给予解释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心理学、语言学、哲学和方法论为指导 ,探析了英语上下位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论意义。确定英语上下位概念依靠语义分析和述谓结构 ,上下位概念的牢固建立和活用可增强学习者对世界和语言的认识和描述能力 ,完善其认识结构 ,拓宽其世界知识  相似文献   
5.
简略阐述了三种语义分析理论 -配价语法 ,格语法 ,论旨理论后 ,重点介绍了机器翻译系统所采用的语义模型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的引申是一种普遍现象。英译汉时不仅有时词义要引申。词组、分句或句子的含义有时也要引申,英语引申的意境,可以从褒与贬、抽象与具体、词义搭配、概念大小、逻辑修辞、引申层次和引申范围七个不同方面来探析。  相似文献   
7.
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文章从民族文化性、内容丰富性、意义潜在性、本质教育性和关系多样性等方面分析了英汉谚语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8.
撷取中华先哲思维艺术和逻辑遗产的精华,引出对今人思维表达有益的借鉴,是中国逻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中华先哲思维艺术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过程中,无论是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还是历史的逻辑和逻辑的历史,都昭示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矛盾统一的过程。具体考察这一过程中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机制,探讨邓小平理论逻辑的风格和个性特点,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