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精华的"意境",在对其生成过程的诸多探讨中,有人从审美意识深化拓展的历程,即艺术本体论的角度揭示其脉络,可以说在研究水平上达到相当的高度.其立足于艺术发展本身而寻绎其本体性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从哲学理论思维演进的内在逻辑透析审美意识转变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德经>作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模糊美享悦了一代代读者.文学翻译中,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要将原文的美感真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除了准确解读文本外,更要拥有模糊视野,运用模糊法则,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本文以<道德经>中"道"和"无"为例,阐释模糊法则在实际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查明存在者的“库存清单”时,本体论必做的一项工作是建构范畴体系。随着认识的发展,本体论还分化出了形式本体论这一分支。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逻辑学成果及方法反观已有的范畴体系建构,探讨建构的方法论。随着非存在研究或有无之辩向纵深推进而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如果像迈农主义所说的那样,非存在对象也有其特定的“有”的地位,那么在本体论范畴体系的建构中,有无必要给予它们以适当的地位呢?如果有必要,又该如何建构?一个合格的本体论范畴体系应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更清楚明白、更简单地把握世界,同时又不能遗漏主要的存在类别,如不能遗忘非存在,还要能如实反映不同存在在实在性程度上的差别,既不能疏忽低级的存在形式,又不能把没有存在地位的东西硬扯进来。根据这些要求,文章对本体论范畴体系建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王弼哲学的本体是"无"."无"对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意义在于,从思想上使人的觉醒成为可能,由此,又使文的觉醒成为可能.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境具有超越性,即从"实"入"虚"、从"有"入"无"、从有限入无限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是王弼之"无"所具有的,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体无"是王弼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无"之"体"对审美之"体"具有内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随着中国哲学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涵.本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哲学"有"、"无"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6.
克尔恺郭尔认为人的有限性(即本文称为肉身的方面)与人的无限性(一种纵深扩张的想象力)是不可调和的,在具体的生存过程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转化为必然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对立。克尔恺郭尔通过分析焦虑概念揭示出生存中的非存在(non-being)是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不可调和的根源。而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正是面对非存在的主体性,从而是面对绝对的他者而生存的激情。与建立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可能性与必然性内在统一基础上的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相比,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是肉身的主体性,同时以绝对他者的绝对主体性为前提,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是一种抽象的无肉身的主体性。克尔恺郭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灵性叙事,而黑格尔的主体性概念是一种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7.
"无"沿着延异的踪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有","无"就是"有"。"无"这一能指符号是对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的不在场的替补,感性直观上缺席的事物在非理性直观上却是在场之物。从感性直观来看,"无"是无形的;从非理性直观来说,"无"却是有形的。正是因为"无"就是"有",并且"无"还是有形的,所以人们才能以"无"为用、以"无为"为"有为"。虽然"无"就是"有",但是"无"又不同于"有",不同形式的"无"是不同形式的"有","无"和"有"构成差异的嬉戏系统。"无"和"有"都不能单独存在,二者只能存在于这一差异的嬉戏系统之中。"无"和"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的游戏性。游戏性的语言为人们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诗意的生活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论述"终极关切"是蒂里希思想体系中具有存在论意义的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的逻辑是整个蒂里希宗教哲学体系的纲领;指出了包含在"终极关切"思想里的内在逻辑,即由"人的存在困境"出发,表现为人的经验世界当中的"焦虑",以及作为最终解决的"爱"与"勇气"。  相似文献   
9.
The Mamos are the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authorities of the four indigenous peoples of the Sierra Nevada in the Colombian Caribbean: the Arhuacos, Kankuamos, Kogis and Wiwas. Their work to preserve their own and their peoples’ identity is connected to a larger task; that of preserving the life and being of all that exists. This implies that identity can be conceptualised in two levels, a metaphysical and a social level, and that processes of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are vital. However, in the colonial relations in the dominant society only a specific mode of being that does not include a realm central to the Mamos is validated. This is the realm of aluna in which all beings are interconnected with the Mother. To the Mamos, the negation of these dimensions of reality is a form of bad faith whereby they and all other beings are relegated to the zone of non-being. When their people live in bad faith and relegate the Mother to the zone of non-be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Mamos is crushed, their work to preserve life and being is weakened, and coloniality is reinforced.  相似文献   
10.
"无声诗"指的是画,而"无形画"说的却是诗,这种换位言说不仅是以诗意入画和以画法入诗的文艺现象之反映,也与于"无声"、"无形"处见精神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照方式有一种本质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听之以气"的"静观"决定了画家追求画中有诗而以山水画为正宗的审美取向,色即空的般若"空观"对诗中有画的山水诗的兴盛有决定性影响,那么"诗画本一律"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则建立在六根互用的通感和视听圆融的"通观"之上,涉及视觉与听觉的沟通、色法与心法的集合,以及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静观"、"空观"和"通观",是中国诗画创作现象直观的三种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