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光辉 《殷都学刊》2008,29(3):109-114
沈从文的女性崇拜极具现代品格,这使得其在现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提出重建民族品德,并将女性视为重塑民族品德的载体。这种优化女性的做法不具有女权或革命意义,它深受民族心理与习俗的影响,也与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探求其女性崇拜背后的心理隐秘,有助于从创作心理上解读沈从文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慎独”本义新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慎独”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但从郑玄、孔颖达、朱熹以至王栋、郝懿行、王念孙,其解释莫衷一是,近年来由于出土资料的发现更引发了新的争议。本文在王栋、刘宗周、王念孙、凌廷堪、梁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郑玄以来解“慎独”为“谨慎独处”是错误的,而王念孙以及令人据筒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亦不可信。传世文献与出土筒帛中的“慎独”,其“慎”宇只能以本义“珍重”为解。  相似文献   
3.
荀悦道家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著名学者荀悦深受儒家经学濡染 ,同时也多得道家思想之沾溉。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辩证法思想以及抱朴守真的观念 ,将社会批判思想与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吸收很好地结合起来 ,并贯彻到其著史活动中 ,凸显出道家思想及其与史学关联的演变、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作家沈从文名扬世界,史家沈从文却仍少有知音。学界在推崇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同时,对其研究旨趣和方法却不太关心。至于作家沈从文和史家沈从文之间内在的脉络关联,则无论文学界还是史学界都还没有认真寻觅分析,多半都简单地将其断为两截。当作家沈从文早已从寂寞中走出,成今日文学史中一颗耀眼的星辰时,史家沈从文却依然寂寞,这是不应该的。沈从文由文物入手,不仅开出了一条独特的史学之路,而且也为其早年追求的人性筑起一座新的庙堂。史家沈从文是作家沈从文的蜕变,而不是死亡。  相似文献   
5.
神农或者神农氏,一般认为是汉族神话传说中农耕技术的发明者,关于他的所有传说,都围绕其对农耕技术的发明而衍生。神农的核心身份为农业神,“神农”一词的本义与另一农业神形象“后稷”之名等效,都是指对农业的发明和引出,并含有诸侯、首领之义。对神农祖先神身份的认同主要源于神农神话与炎帝神话的合流,这一合流始于西汉,成熟于晋代。战国时期,崇古思潮盛极一时,神农在这一历史浪潮中被推出,这一形象据农生民,以农教民,对农耕文明生态中道德伦理的成立具有极其关键和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神”这一古典哲学范畴长时间的浸染、渗透下,古典诗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入神”说,这反映了诗坛审美观念的转变。严羽“入神”说在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尤其注重对杜甫诗学和司空图诗学的兼收并蓄,并强调了直觉妙“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心物融合的“入神”状态,诗人才能有诗“悟”与“兴趣”,诗才能达到古典诗学追求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7.
沈家本试图通过晚清的法律改革,在体制上改变君王驭民的桎桔,同时在法律的实施上,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已维持几千年的各类酷刑,在中国近代法制建设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虽然未能取得人权上的完全成功,但为人权法的崛起以及晚清人权的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论证,分析王维以“诗中有画”形成诗与画的相互交流模式问题。研究认为,王维山水诗有继承南朝与前盛唐传统的一面,更多的是诗与画交流后的创新;王维山水诗中“二维空间叠合”,借助了山水画空间表现的形式;除了山水画的平远外,深远也见于诗中,以及暗示空间的“外”,形成了简洁精约的模式;诗与画中动静、颜色与拟人化的表现,带有颇具个性的模式化的特征,具有经典性。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具有以人性论的观点为其思想基础,以“慎独”为其基本的修养方法,以达到德性与德行一致的中庸的处世态度为最高的人生境界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儒家修养理论在当代对于人们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引导人们追求德性与德行统一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确立崇高的理想人格和价值目标等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民国以前,"绅"多与"士"结合,指称拥有权势的士大夫阶层,代表一种政治特权和社会荣耀。民国以来,"绅"多与"劣"、"豪"结合,指称与人民对立的"反动"阶层,"劣绅"、"豪绅"由此成为反革命的代名词。在短短几十年间,"绅"从社会荣耀变成"反革命",以至成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