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50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213篇
管理学   669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36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615篇
丛书文集   2421篇
理论方法论   3299篇
综合类   12943篇
社会学   4718篇
统计学   6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568篇
  2019年   682篇
  2018年   699篇
  2017年   806篇
  2016年   789篇
  2015年   762篇
  2014年   1342篇
  2013年   2827篇
  2012年   1576篇
  2011年   1473篇
  2010年   1190篇
  2009年   1283篇
  2008年   1318篇
  2007年   1655篇
  2006年   1538篇
  2005年   1262篇
  2004年   1035篇
  2003年   1050篇
  2002年   772篇
  2001年   684篇
  2000年   384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Scholarly textbooks often follow a logic where suitable empirical cases are selected to illustrate the theoretical and analytical points that we as scholars want to make. But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would do the opposite: build a textbook on a novel written by a novelist for such purpose and let the theories explain the actions and emotions of fictional characters? In this article, we share and reflect upon our experiences of co-authoring a textbook in organization theory together with a professional novelist. We argue that the novel can function as an eye-opener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forcing us to look beyond more static and rationalistic perspectives on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 stereotypes of such. We build and relate our experiences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about using fiction in scholarly work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such genre-bending work when we bring in flesh and blood into the analyses.  相似文献   
2.
Can universities be agents of progressive social change? How would we know if a university was acting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Drawing on four case studies, I raise a number of questions to problematiz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I outline a number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appear to explain successful cases.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e relevancy of these cases for larger, and mor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与深层道德结构--择偶、性的道德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男女在择偶和性的道德模式上存在着完全不对等的规范,男女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这些被长久地视为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现象。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究隐藏在择偶和性风俗习惯背后的不平等的道德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一位彝族妇女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文化、阶级、性别是如何纠合在一起,作为一种强大的推拉力,迫使一些妇女进入和滞留于商业性性交易中的。  相似文献   
5.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小说,成就尤显卓著.它作为综合体现美利坚民族文化意识的最重要文学样式,充分显示了美国文学的现代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刻印着社会心理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波特竞争模型将市场竞争看成一种零和博弈,但是,近年来,合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合作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竞争所带来的收益。本文将合作因素引入波特竞争模型,解释了企业间的合作现象,同时对合作所引起的收益与风险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走合作之路。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创新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为此必须进行教育哲学、人才模式、教育组织与教育制度创新 ,才能自觉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组织与创新     
组织是资源集中使用的制度安排 ,创造了新的扩大了的生产力。组织是创新的制度保证 ,它具有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 ,抗衡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创新扩散的品牌效应。创新塑造了适应创新的组织模式 ,表现在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性能适应性和组织运行信息化。  相似文献   
9.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采取如下的措施: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开征社会保障税;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的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0.
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顺应理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话题转换现象是对社会规约和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话题转换不当,会产生负面影响,妨碍交际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