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武人形象。这些形象虽各有一番情貌,却都是以厚重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为底蕴。通过考察两书武人群像所体现的道德和才能标准,昭示鲜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
《布洛陀经诗》虽然包含"阴阳合德"等合理因素,但从其宗教神灵观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角色定位上的主导思想、在价值评价上的主流意识等方面来看,"男主女从"的等级特征都较为明显。这种等级观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和壮族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所必须给予剔除和扬弃的。  相似文献   
3.
浅议独立学院的学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学风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特点,学风建设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学风现状的分析,强调了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独立学院本身要从端正教风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强化学风建设意识。独立学院的学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4.
秉承于先秦道家的《淮南子》,无论在哲学思想上,还是在音乐理论上,均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并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神主形从"说及其对音乐形神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5.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6.
《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威廉来昂曾经指出 :《简·爱》像一个燃不尽的火把。一百多年来 ,不断释放出绚目的光芒。本文试图对《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重新读解 ,揭示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宗教、婚恋及文学创作等现实 ,使罗切斯特的精神火光照亮 2 1世纪的今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实践出发,探讨了语法关系中的目的复句,认为一般语法著作中不提目的复句或作为因果句的一种下属类型是不妥的,目的句有跟因果句不同的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并从目的句的界说及类型,如何区分目的句和因果句,以及目的句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英语的差别有很多。从语言结构的角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结构、单句结构、从句结构、文化原因等方面的对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程尼娜 《求是学刊》2012,(1):140-147
辽朝在征服、招抚黑龙江流域乌古、敌烈、鼻骨德、五国部等族群之后,相继建立属国属部制度,并将其纳入王朝"道"一级行政区划之中,各属国属部在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统辖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朝贡活动。辽中期建立起管理属国、属部的地方机构,对一些属国属部的统辖机制开始由朝贡制度向行政统辖制度转变,表现出统辖关系紧密的乌古、敌烈部朝贡次数骤然减少,鼻骨德部次之,统辖关系相对疏松的五国部则实行持续而规律的朝贡活动,因此不可简单地认为黑龙江流域属国属部朝贡活动频繁是辽朝对其统辖紧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positioned itself against the militarized discourse of the Bush-era Global War on Terror (GWOT) by articulating a ‘return to the rule of law’. And yet, the figure of the US decision-maker remains as masculinized and militarily-oriented as ever. I demonstrate this seeming incongruity through an analysis of: first, the decision to render the Christmas Day (would-be) bomber of 2009 to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 decision for which Obama was labelled ‘weak’ (hence feminine) on terrorism; and second, the killing of Osama bin Laden by the US Navy SEALs special operations team, a decision which reaffirmed Obama's warrior credentials, since it proved that he was the ‘strong’ (hence masculine) commander-in-chief. Both cases demonstrate that the hegemony of the masculine ‘warrior decision-maker’ remains privileged and facilitates the re-emergence of the GWOT ‘war machine’, despit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commitment to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