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都对传统主体概念进行了颠覆。在马克思那里 ,主体不再指自我意识或自我 ,而是渗透了历史性原则 ,是创造和规定人及产物的历史过程 ;其客观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 ,主观上表现为人的社会历史存在。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主客二分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反对寻求同一性 ,反对普遍主义 ,把以认识主体为核心的反映论作为批判的目标。这是两种不同的颠覆方式 ,但都宣判了传统主体概念的死亡。  相似文献   
2.
家庭在中国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五四作家从自己的家庭体验出发,立足文化更新的背景反思家庭问题。他们通过演绎家庭故事,不仅重新审视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动向,同时也无情地解剖自己,并试图以现代的价值准则去思考更为广泛深刻的家庭问题。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家庭革命,为五四小说的家庭叙写提供了现实依据,而反叛传统时所面对的道德与情感困境,导致了颠覆的艰难与重建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颠覆与抑制:《李尔王》中的权力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在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交织作用。"颠覆"在莎剧中起到使人们蔑视权威、质疑权力的本质作用,而"抑制"在作品中起到的社会功能是附带的、次要的。同时指出"颠覆"和"抑制"有其成熟的一方面,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解读罗伯特·库弗的小说《保姆》 ,试图阐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被游戏化 ,使审美主题产生的不确定性 ,以及后现代小说具有的颠覆和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反文化、反英雄的典型形象.其话语具有明显的颠覆性、叛逆性和理想性的特点.文章以霍尔顿的话语为中心,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解构理论分析说明年轻人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主流文化的叛逆,实质上是对社会话语权利的颠覆和重建,但由于其所处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又是社会话语权利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played by popular culture in response to the effects of the unfold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repression on the ordinary Zimbabwean after 2000. The arts is one sector where the Zimbabwean government fostered its repressive hegemony. An urban youth music genre called ‘urban grooves’ rose to prominence during the period under focus here and some of the artists colluded with the government in propagating an anti‐Western imperialism campaign.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nature of the genre’s performance practices and its role in the government’s anti‐Western imperialism campaign. It also discusses the complexities associated with notions of complicity and resistance as urban grooves artists resisted both Western hegemony, as per the government’s campaign, and subverted the same government’s censorship of the urban youth’s and the general society’s imaginary and other freedoms.  相似文献   
7.
著名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白雪公主后传》,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然而巴塞尔姆这部小说无论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还是主题上,都彻底颠覆了人们熟知的格林童话故事。文中大量的后现代写作技巧尤其是戏仿的运用,对格林童话故事进行了挑战、否定与颠覆,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经典之作。研究《白雪公主后传》中的戏仿手法,可以窥见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独特的颠覆魅力。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19世纪中期美国后期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S.》是至今仍活跃在美国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厄普代克的作品。厄普代克明确表示《S.》与《红字》存在着联系,且种种迹象表明《S.》对《红字》进行了戏拟,是后者的续作。本文对以上两部小说做了比较阅读及研究,分析两部小说在爱情主题的内涵上的异同及其意义,并以此为例,探讨了续作与原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新历史主义的颠覆、抑制、协和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波兰裔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首部作品《阿尔迈耶的愚蠢》彰显出的对帝国的爱憎,指出作品呈现帝国意识的颠覆与抑制的并置并最终导向协和,体现了康拉德对帝国情结的难舍。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较多关注权力的争斗和人性的善恶,其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社会功能的时候提出了“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颠覆”主要是指对当时社会主流统治意识的反叛,而“抑制”则指对颠覆力量的抑制,对当时主流统治意识的维护。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斗争消解过程中,人性得以充分展现。本文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出发,通过实例,展示小说《京华烟云》中“颠覆”和“抑制”两种力量的碰撞,进而对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及其变幻莫测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