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 ,所以治吏便成为治国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汉代诸子通过对两汉各个时期吏治状况的论述 ,深刻揭露了官官相护、贪污奢侈、对劳动人民的中间盘剥等吏治腐败现实。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纷纷提出相应的治吏主张 ,如打击贪污腐败、加强法律监督、增加官吏俸禄等  相似文献   
2.
杨义 《北方论丛》2016,(1):1-12
思考中国现在的文明形态和人文气象需要建立起贯通文、史、哲、宗教、人类学的人文学,其战略思想和核心方法是将空间维度有机嵌入时间维度,确立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观,高度关注并科学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本质价值和互动关系问题,还原历史文化典籍蕴藏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具体到先秦诸子研究领域,则可以利用上述文化要义破解诸如老子的母系氏族特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含义、孙武其人的有无、墨子的出生地、庄子的家世、《疠怜王》的作者等六大迷津。  相似文献   
3.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各学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并且为经作传之风盛行.<墨子>、<文子>、<管子>、<韩非子>均有以经传结构出现的篇目,在文本形态上各具特征.先泰诸子经传结构的文本形态,对于格言警句体、说体、专论体作品均有培育功能,甚至在连珠体和骈体赋的用典中,也可以见到先秦诸子经传结构文本形态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汉代思想家针对严重的土地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主张.概括地说,这类主张大体经过了从主张限田到主张恢复井田的发展过程.尽管具体主张不一,但颂扬井田制并以此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土地问题却是相同的.这类主张既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又是这一时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试图运用行政手段重建因土地兼并而被破坏的社会运行机制.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欧洲思想家主要对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及其刑罚、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中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尽管认识对象相同 ,但其所持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又使他们分成两派。批判派认为中国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 ,把法律与道德混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误 ;辩护派则坚持与任何其他政府相比中国更接近于理想模式 ,中国人正是依靠道德政治获得了成功。需要注意的是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个性自由的缺失导致东方大帝国悲壮落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 ,借鉴、吸收了多种先进性别文化理论的女性思想者是当代中国女性中一个独特的群体 ,她们中已经出现了多元、开放、动态、发展的理论批评格局。“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不纯粹是个“学术概念界定”的问题 ,它的“涵义”要更宽阔、更深远。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代表。但在理学兴起以后,其地位逐渐下降,荀子以主张性恶论和法后王而多遭后人非议。自明末清初以后,荀学重新开始受到学者的重视,清儒对《荀子》一书进行整理、校勘的同时,对苗子学说有了新的认识。荀学在清代得到复活。  相似文献   
9.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早期启蒙者,创立了近代"经世致用"的文艺美学理论.其主要代表龚自珍倡导关心"民生饮食"与"尊史",以此阐明其文艺美学"经世致用"观;魏源发表了"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的理论见解,主张以文学的审美功能为基础,发挥文学的治政作用;包世臣强调文学不能脱离"民事",把"悠关国家"作为文学的最高目的和最大价值;冯桂芬呼吁发挥文学"考镜得失,匡时济世"的社会作用.他们的思想虽都鲜明地表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更新时人的文艺美学思想,促进文学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