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通过撤并乡镇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为新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被撤并乡镇在发展中也存在体制不顺、功能重叠、投入不足、建设不够、服务弱化、办事不便等问题。究其根源,被撤并乡镇的定位研究不足是重要原因。因而,被撤并乡镇在功能定位时应依据政策与规划的指引、新镇域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自身发展条件与潜力,遵循经济性、独特性、前瞻性与动态性原则,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改造;统筹兼顾、互补发展;创新制度、优化环境,将撤并后的乡镇演化为城乡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新型居住区的最佳选择点、城乡文化的交融区、乡镇自治的平台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南阳地区乡镇企业的现状,指出了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南阳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构成出发,论述了发展轻工业、矿产开采、传统工艺品加工的优越布局条件,提出了乡镇企业的产业选择、开发途径、经营方式及合理布局等发展战略.对南阳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县乡财政带来了困难和压力。要缓解这些困难和压力,必须加大县乡财政改革的力度,否则就会在一些重要的关节点上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徽州一直粮食奇缺,但它有较完备的救助系统。明初,徽州主要由官府实施备荒和救荒措施,但明中叶以后官方的备荒和救荒系统趋于式微,而民间的社会救助系统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间备荒行为在平时以建设义田和社仓、义仓为主,而救荒措施除了散粮赈济,还包括施药、施棺等措施。明清徽州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施民间社会救助,一方面是由于官府的奖劝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宗族的有效组织。  相似文献   
5.
我国乡镇行政成本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成本是指确定财政年度内国家行政所消耗的全部费用。1991—2005年期间A镇行政成本有了显著增长,在财政支出结构中所占比例仅次于科教文卫经费,位列第二。行政成本与财政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财政收入是行政成本的来源。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推行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多种形式的监督,进一步合乡并镇,甚至逐步裁撤乡镇,是解决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可行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国情,我国的城市化应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当前应特别注重发展小城镇。这种适应中国国情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包括过渡性群体、过渡性空间和过渡性政策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接收大城市转移的产业后易于形成产业集聚。分析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基于西安小城镇发展中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产业集聚视角提出西安小城镇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小城镇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消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十分悬殊,而形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从发展农村经济入手,逐步壮大农村经济,最终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健康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江流域洣水之滨,以水得名。《水经注.洣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现辖30个乡镇,有4个以桥梁命名,即大同桥镇、上云桥镇、钟佳桥镇、大桥乡,其中含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I read the rubbish dumps of Neill Blomkamp’s 2009 film District 9 in order to think about how peripheral places and communities can reframe the South African city. In the film, dumps are sites of abandon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is doubleness exemplifies Michel Foucault’s privileged site, the heterotopia. I focus on two scenes that take up little of the film’s running time but speak to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dump as more than simply a space of immiseration. The scenes unsettle orthodoxies of space that define the postapartheid city and reposition the heterotopic dump at the urban centre rather than the marg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