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376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本体论而发生了“生存论转向”。实际上,“生存论转向”仅仅是指海德格尔对希腊生存论哲学的恢复。而无论是从哲学观还是从整个现代性的世界观特征上看,马克思哲学都是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生存论,即“原始”的生存论。  相似文献   
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覆盖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具有低能量,短寿命并且不可靠的传感器节点组成,因此在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时一个主要的目标在于保证足够的覆盖率以及能量可靠性的前提下可以延长网络的寿命。本文介绍了几种减少能量消耗以延长网络寿命的节点调度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其应用环境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最后在这几种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会话中的无语同样能传达丰富的信息,甚至是语言难以传达的信息。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无语的态度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与文化密不可分。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旨在帮助人们从本质上理解会话中的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相似文献   
4.
In this paper I first offer a systematic outline of a series of conceptual novelties in the life‐sciences that have favoured,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the emergence of a more social view of biology. I focus in particular on three areas of investigation: (1) technical changes in 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at have provoked a rethinking of the possibility of altruism, mor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urs in evolution; (2) changes in neuroscience,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rain as an isolated data processor to the ultrasocial and multiply connected social brain of contemporary neuroscience; and (3) changes in molecular biology, from the view of the gene as an autonomous master of development to the ‘reactive genome’ of the new emerging field of molecular epigenetics. In the second section I reflect on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of this novel biosocial terrain and argue that the postgenomic language of extended epigenetic inheritance and blurring of the nature/nurture boundaries will be as provocative for neo‐Darwinism as it 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s we have known them. Signs of a new biosocial language are emerging in several social‐science disciplines and this may represent an exciting theoretical novelty for twenty‐first social theory.  相似文献   
5.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erforms a re‐membering practice that incorporates a relational materialist theory. It traces the disturbances that follow in the wake of three deaths in her family. Written in an autoethnographic voice, the article is a polyphonic composition of the narrative therapy approach of re‐membering entangled with the spacetimematter of silence, speaking, sitting, staying, presence, absence, loss of momentum, dreams, trees, books, cardiac pace‐makers, writing, breath, ashes, murmuring, suffering. Thus, the dispersed agencies of bodies, human and non‐human, reinvigorate a linguistic practice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  相似文献   
6.
尽管斯达尔夫人和刘师培分处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但是斯达尔夫人的欧洲南北文学论与刘师培的中国古代南北文学不同论具有重要的比较诗学研究价值。斯达尔夫人的欧洲南北文学论和刘师培的中国古代南北文学不同论基于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都引入了地理空间视域,其比较诗学研究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视域引入的不同理论背景、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二是地理空间视域下语言维度研究进路的异同;三是吊诡的倒转性:北方浪漫主义、南方古典主义与北方古典现实主义精神、南方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国内学术界论述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的内在关系以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形成问题时,常常从其哲学体系出发,把目的论判断力作为审美判断力的“衍生物”,把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看作由审美判断力提供的。这是一种未经历史分析的独断。通过康德美学先验转向的历史分析,可以说明康德是如何通过目的论的研究为审美判断力寻找到了先验的原理———目的性原理,从而澄清学术界对于康德美学中目的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是无罪推定的核心内容,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当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体现。根据沉默权的起源、发展的历程,借鉴国际社会采用沉默权制度的经验,分析法学界对沉默权的不同观点和态度,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所得结论是应当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以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体现人权保障和人文关怀。同时,对沉默权制度不可照抄照搬,盲目采用,而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司法实践,创立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汉晋之际是道家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东汉后期为第一阶段,是道家思想挣脱压抑,走向复兴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曹魏正始年间,是《老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为魏末西晋之时,是《庄子》学说大发展的时期;第四阶段是东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走进宗教和社会生活,为道教的成熟提供理论基础,为佛教的中国化提供契合之点,在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美学、庄园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