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7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99篇
管理学   1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77篇
丛书文集   1120篇
理论方法论   191篇
综合类   7726篇
社会学   303篇
统计学   1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535篇
  2013年   492篇
  2012年   694篇
  2011年   769篇
  2010年   695篇
  2009年   734篇
  2008年   795篇
  2007年   854篇
  2006年   774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535篇
  2003年   481篇
  2002年   420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consumer behaviour of the poor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has attracted more histor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Yet,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regional factors affected consumption or how the poor’s ownership of household goods was influenced by level of poverty and the life-cycle. By focusing on Kent and drawing comparisons to other coun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terial lives of the poor were improving by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finds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the poor acquired more and better goods in London and the Home Counties tha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Moreover, by using pauper inventories and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oor were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vels of material wealth, bu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hich often led very different material lives to one another due to life-cycle-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sickness and old age.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are found to represent a minority of the poor who were materially richer than most, whilst pauper inventories appear to represent a more typical subgroup of the poor that struggled to make do and owned most types of goods in smaller numbers.  相似文献   
2.
高校中层副职干部具有高校干部、中层干部和副职干部的群体特征,应当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和身体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高校应当按照现行干部配置规制,结合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任用干部。高校中层副职干部的日常活动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各种人事关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方高校学报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高校学报在全面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有“全、散、小、弱”的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改革求发展:一是走集弱成强和强强合并之路;二是有条件地逐步与市场经济结合。可采取创办联合学报,以有实力的学校为龙头合并小弱学报,实行开门办刊,建立论文评审专家组,实施“名栏工程”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Can universities be agents of progressive social change? How would we know if a university was acting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Drawing on four case studies, I raise a number of questions to problematiz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s an agent of social change. I outline a number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appear to explain successful cases. I conclude by arguing the relevancy of these cases for larger, and mor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projects.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邓小平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以及我院如何开展邓小平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高层次教育。文章围绕创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问题 ,从自主招生、导师队伍建设、学位授权点、学术监控以及办学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公用房管理不仅是实物分配的管理,更是有价值资产的管理。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完善管理机制,进行科学调配等手段,用“定额配置、有偿使用”这个经济杠杆来调节资源供求平衡,运用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公用房管理,以提高公用房的优化配置和管理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8.
师德建设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建设优良的学风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科学地阐明了重视科学理论、加强理论武装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探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力的路径,是贯彻《意见》精神、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近期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提出开设心理健康课、成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