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2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104篇
管理学   13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20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49篇
丛书文集   1119篇
理论方法论   442篇
综合类   6871篇
社会学   519篇
统计学   27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624篇
  2013年   663篇
  2012年   570篇
  2011年   627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586篇
  2008年   537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645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551篇
  2003年   535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地产权结构是搭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宪法秩序有效链接的重要桥梁.从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视角看,我国传统土地增值收益的国有化机制实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地租国有原则及地利共享秩序.然而,由于宪法土地条款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地利分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基因,长此以往便忽视了农民作为整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另一半宪法秩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进行了"同地同权"、赋权于"民"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宪法秩序的延续而非替代,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主要机制仍是征地补偿制度.要实现我国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享,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一元论的完整地利共享秩序中来,并遵循实质平等的要求,通过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对区片综合地价进行限定、采取倾向于农村及农业发展的"土地财政"政策、打破城乡户籍二元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案,推动农民全过程参与、共享土地利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而社会结构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结构,社会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结构基本呈现亚稳态特征。当今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优化调整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每当先进的发展制度开始取代落后的发展制度时,整个世界格局就会进入重大的转换阶段。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两次重大的历史变局完全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并深远地影响了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新时代下的中国作为前两次历史变局影响的客体,曾经既是先进发展制度取代落后发展制度的受益者,也经历过作为落后发展制度主体而被先进发展制度冲击的过程。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先进发展制度与落后发展制度交替的历史变局阶段,作为第三次重大历史变局的主体,在三次千年历史变局叠加的背景下,能否有效地认识、适应并改造利用前两次历史变局的经验与教训,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领先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决定中国在本次历史变局中能否顺利成为先进发展制度的主体从而实现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re an important setting where psychological, pedagogical, sociocultural, and language adaptation of immigrant children occurs. A number of teaching strategies, practice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Russian context, such strategies have been called ‘technologie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exploratory study was to describe teaching technologies used by teachers in Russia when working with immigrant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s. Responses of forty-fiv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open-ended questions describing technologies they use when teaching children with migration backgrounds were analyz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Findings suggest that Russi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used ethno-cultural group, communicative technologies, games,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and differentiated teaching. Many approaches mentioned can be used inclusively with groups of immigrant and non-immigrant students. Importantly, while teachers supplement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with additional Russian language lessons, none mentioned specific techniques for teaching Russian as a non-native language.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eaching strategies described in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ocused on migrant students.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
While migration has been found to enhance welfare across a range of settings, most of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rural‐to‐urban migrant flows. Using a unique dataset from north‐western Tanzania, this article probes an important, yet overlooked, link between land markets and rural‐to‐rural migration.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is used to discern how these two forces are intertwined in village lif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ousehold decisions to migrate are particularly influenced by the ease of market‐based land access in their new communities. This suggests that labour mobility may be facilitat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 well‐functioning land market.  相似文献   
6.
Welfare reform was examined for 39 Michigan families whose children have significant health or intellectual and behavioral disabilities. As a group, these families received little specialized assistance or services to address their unique needs. Family-cited barriers to self-sufficiency included poorly trained welfare caseworkers, limit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inadequate child care. Having an older child was the only discriminating variable between working and non-working mothers. However, working mothers only had temporary positions with no benefits and low pay. All families, whether employed or not, lived below the poverty line.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是自汉、唐以来人地关系日益尖锐的结果。文章在分析了当时土地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形成土地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并从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得出启示 :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 ,农业较之工业显得缓慢和滞后。这其中固然有中国固有的农业基础薄弱、战争破坏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本文力求抛开这些表面上的因素 ,试从政府决策、市场结构、农业传统文化这三方面对近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原因加以探求。  相似文献   
9.
对于公共管理,管制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文章用经济学的观点阐述管制政策的效率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管制政策的效率,最后提出我国管制政策改进的建议和实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