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9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7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79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万历年间的1616年二月与1618年九月,对黄山来说,是两段非常荣幸并值得骄傲的日子。因为,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游历、登临了黄山。也正是这两次游历、登临黄山,才使他在遍游海内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对黄山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明初的"洪武型财政"以实物本色与亲身行役为主要内容,编户与国家之间存在着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湖北地区的赋役结构在明初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中东部地区以田赋与湖课为主要的收入,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到了弘治年间,湖北的地方州县开始对运往京库的部分田赋折银。至嘉靖年间,地方州县赋役折银的范围与比例都进一步扩大。在部分州县,役的银差与力差在明中叶已实现全部折银;田赋的征收以"一条边"(1)的形式展开;夏税秋粮折银的比重也相应增加,存留本地的部分已多过起运京师的部分。由此可见,湖北地方州县的赋役货币化演变自弘治年间已开始,这种来源于民间社会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使万历年间朝廷自上而下推行的赋役改革在一个半世纪的准备下得以进行。湖北地区自弘治年间开始的赋役折银与赋役合并,是经济领域的白银货币化对赋役制度的冲击,同时也是万历年间财政改革的前期铺垫。从更深远的社会意义上来说,赋役领域的货币化趋势,推动了明代国家的转型,使国家与编户齐民之间从高度的人身依附关系,转变为货币关系,编户的人身依附减轻。可以说,万历年间的财政改革,是赋役制度自下而上变革的延续与突破,而不是改革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万历年间册立太子之争被称为"争国本",围绕册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皇三子朱常洵,明神宗万历与廷臣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博弈。整个事件由廷臣温和的建议开始,经过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以至于谣言四起,最后借助太后的力量得以解决,按祖制皇长子朱常洵被册立为太子,皇三子朱常洛受封福王。争国本是认识明朝政治运作的典型样本,折射了专制王朝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由明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及《补遗》中有为数甚多的历史词语,这些词语现代人已不太能理解,而常用大型工具书及历史类专科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等也未能将其完全搜罗进去,或虽有收录但释义有误,或对其所处时代的把握不够准确。通过对“把目”、“部堂”、“对品”、“宫秩”等词语的考释,可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提高《万历野获编》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万历时期之名将陈璘一生经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其中播州之役为其军事生涯之巅峰;在此战中,陈璘身先士卒,多次在明军处于被动时,带领兵士勇猛作战扭转局势,为明廷最终平定杨应龙之乱奠定基础。陈璘将军保卫祖国统一之不朽功绩,必将为后世所铭记。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国际行为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其内部,行为体基于一定的权力格局确定彼此之间的基本关系,并有相应的规则来保障这种关系。通常情况下,规则包括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体系内部的关系则主要表现为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竞争、合作和依附等。在国际关系史上,出现过多种形式的国际体系,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和朝贡体系。这三类国际体系原本都是地区性的国际体系,后来有些向外扩展,有些则保持其地区性。1648年,随着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署,在欧洲确立了  相似文献   
7.
正万历二十年(1592年)8月17日,一位身躯伟岸、髯须修长,两眼炯炯有神的老先生,来到在朝鲜大肆征伐的日本军营中。面对日将小西行长"铠明甲亮,剑戟如霜"的煊赫军容,老先生从容上坐,然后严辞责备小西行长:"尔国如何虔刘我属国耶?天朝以此方发兵百万众来压境上,尔等命悬朝夕。"小西行长顿时气息为之一窒,不敢再倨傲以对。  相似文献   
8.
袁宏道《与董思白》信,传递了《金瓶梅》抄本问世的第一个信息.《金瓶梅》的问世,震撼了晚明文坛.相继有王世贞、屠本竣、谢肇制、薛冈、冯梦龙、沈德符等著名文人作家评论传播《金瓶梅》,抄本在北京、麻城、诸城、金坛、苏州等地传抄.《与董思白》写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今已411周年.晚明与《金瓶梅》有关文献,称此巨著为《金瓶梅》、《金瓶梅传》,无有称《金瓶梅词话》者,欣欣子序称"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因此,有学者猜测原抄本曰《金瓶梅》,"词话"二字是书商刊印时加上去的.《幽怪诗谭·小引》称《金瓶梅词话》,在至今所见文献中,这是最早传递词话本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审时度势出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和洪仁玕《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意思是,事物是经常变化的,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似不可行的事物,能够预见其日后可行的人,日后可以得到好处;而那些今日可行,但不能维持长久者,必定成为日后的祸患。认识其变化的规律,在于能审时度势和分清本末、强弱。  相似文献   
10.
方兴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08-113
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乾清、坤宁二宫被大火烧毁。当年六月,万历皇帝开始派出矿监税使,前往各地采矿收税,筹措银两,"以助大工",重建二宫。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股"进献助工"热。上自宗室亲王、内阁学士,下至低级军官、监生生员,纷纷向皇帝进献白银、年俸,乃至祖宗遗产、海外金银,形成一场闹剧,并且融入矿监税使的更大闹剧之中,折射出当时的采矿收税,实为一场掠夺民间财富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