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梅良 《船山学刊》2005,(2):119-121
旅游行为的出现,并非从现代才开始,它们可以被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旅游活动出现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和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一直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并将"行万里路"与探寻知识、追求真理的远大志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由于社会各阶层与旅行性质的差异,对不同类别的人的出游活动则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封建帝王及皇室成员外出巡幸天下,被称作"巡游"或"宸游";此外,还有士大夫阶层远途赴任离任过程中的"宦游";文人学士探奇揽胜过程中的"漫游";宗教僧道行踪不定的"云游";政客与哲人四处宣扬道德观念的"周游"等.在古代种种旅行和游览活动中,中国关于朴素的旅游地理论述广泛出现在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等各种古代文献中,文入学者们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有关各地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
阿友 《百姓生活》2014,(7):34-35
“她拉着板车/从春天出发/把一家人的温饱/连同希望/装上车……”这首网络转载率很高的诗《板车,在岁月里蹒跚》,描述的是安徽女孩黄凤救父的感人故事。她5岁时父亲高位截瘫,6岁时母亲离家出走,奶奶哭瞎了双眼。从此,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相似文献   
3.
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大规模介入事实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就已经开始了。那年,许多社工教育界和实务界的同仁不约而同先后奔赴四川。特大的灾难深深激发了社工界的爱心,同时有力地激发了灾害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本次云南鲁甸地震中依然可以看到之前社工介入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1978年前后,在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进程中,万里表现出了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唯实精神;不计得失、不惧风险的无畏精神;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大爱精神;敢闯敢干、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他对中国农村的改革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郁 《东西南北》2014,(1):59-61
1966年,一个美国人发现了梁漱溟的名字,从此,他将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这个正在被批判的中国人。他在梁漱溟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与他促膝深谈,走访梁漱溟建设的村庄,他认为,梁漱溟对于中国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  相似文献   
6.
引言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表里山河"的独特地理环境,"山河环护",保证了古人类生存居住所必备的先提条件。所以,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山西成为炎黄之祖、华夏之根,一个民族的发祥之地。  相似文献   
7.
1993年3月31日,原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这位从政近60年的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走下政坛,开始了他离休后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送别父亲的前两个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医院东北角寂清的太平间门口陪父亲。这样我觉得心里静,踏实。 父亲这辈子真不容易。他1924年出生在陕西武功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29年一场大旱,一家9口人只剩下奶奶和父亲二人。1938年14岁的父亲跟着队伍上了平西抗日前线,15岁入党,还当了县儿童团团长。1942年,在经历了几年战火后,父亲奉命去延安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10.
一、阎锡山的“不可迷信,亦不可迷不信” 领略过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临汾市文联领导又安排我们参观阎锡山抗战时期的避难之地——克难坡。 克难坡距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十多公里。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等首脑机关都迁驻此地。克难坡成为抗战时期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被称为“小太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