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 2 0 7年 ,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究其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 ,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认为 ,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 ,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 ,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居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于此地并有所发展 ,就必须求得荆州地主集团的支持。然而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对刘备是“疑其心、阴御之。”[1](卷三十二 )刘备寄人篱下 ,为了避免刘表生疑 ,他不能够公开直接去求得荆州豪门望族的支持。而客居荆州又与荆州地主集团有密切联系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沟通与荆州地主集团联系的最理想人选 ,故而刘备才有“三顾茅庐”之举。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3,(5):56-56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故事。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等,都成为流传至今的重视人才的佳话。  相似文献   
3.
曹春雷 《社区》2012,(2):41-41
睡觉虽与吃饭穿衣一样.是人之俗事,但睡觉和睡觉不一样.不同的人就能睡出不同的韵味来。最有范儿的睡眠是孔明。想当年.刘玄德哥仨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恰见孔明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便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才见他悠悠醒来,口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很牛吧,睡觉还拽出诗来了。  相似文献   
4.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孔明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用人的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领导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5.
“卧龙藏虎”常常被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但他们的才华还没有被发现,或者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施展。古时诸葛亮就被喻作“卧龙”,识才的刘备三顾茅庐,既为诸葛亮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帮助自己成就事业的贤臣,这是诸葛亮的幸事,也是刘备的幸事。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急需大量人才,因为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可现实中,一些领导或用人单位却时常叹息缺人才。  相似文献   
6.
张程 《决策探索》2010,(4):71-73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7.
"三顾茅庐"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意味的情节,刘备以礼求贤,心存虔诚的同时也是对诸葛亮的一场心理攻坚战;而诸葛亮则以退为进,前两次故意避而不见,以此作为对刘备诚心和仁者的考察。此即是"三顾茅庐"的玄机所在,而之所以被读者长期忽略,则是毛宗岗刻意修改所致。  相似文献   
8.
李宏 《职业》2010,(6):54-55
执着而行,要改写华为招聘“潜规则” 在许多技术人才的眼里,华为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硅谷”,想去华为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华为招聘毕业生往往都是“钦点”的,其他非钦点的学校毕业生就很难进入。我所在的学校正好是那些不被“光临”的学校之一。更为不幸的是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以技术打天下的华为眼里,更是“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9.
孙学 《人才瞭望》2010,(4):73-7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  相似文献   
10.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旬,实际应标为句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