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精卫等汉奸投敌卖国后 ,南京成为汪伪政权的巢穴。几个月以后 ,伪中央大学 (又称南京中央大学 )也随之建立 ,称之为“复校”。试从汪伪中央大学的建立、院系设置、课程编制、教师和学生状况等几个方面作一些论述 ,从中看到日伪奴化教育的本质。同时 ,也论述了广大爱国师生反对奴化教育的运动。  相似文献   
2.
现有研究对陈汉章在中央大学任职历程的研述过于简略,存在叙事不明、考索失当等问题。重新整理考订陈汉章遗留信函可知,他在史学系主任任上进行的聘教工作一波三折,他不得已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才将史学系推入正轨。这一系列操作一方面展示出陈汉章非凡的人事智慧,另一方面从侧面论证了中央大学能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并非仅靠政治和地缘因素,更赖全校上下戮力同心。与此同时,柳诒徵联合校长张乃燕力促陈汉章兼修《江苏通志》,但此举间接造成系内中史乏人,陈汉章遂荐长子陈庆麒任职。依据陈训慈的回忆及其他相关史料的佐证,中央大学因史学系学生和系主任雷海宗对陈庆麒的授课水平大为不满而拒绝延聘;陈汉章因荐举程序不当而担负连带责任,于1930年夏黯然离场,表露出大师光环下的玷缺之面。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建筑系发展过程的梳理及对中央大学建筑系师资组成和性质的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民国时期大学师资兼职流动与大学学术发展的关系。就民国建筑教育而言,建筑师和教师这一双重身份及由此形成的大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人才济济与快速发展,并产生了民国时期辉煌的建筑成就。  相似文献   
5.
陶敏 《云梦学刊》2008,29(2):154-158
读过开明书店版四卷本<闻一多全集>的人都知道.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来后.长期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和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易名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长期担任的是"杜甫"、"唐诗"、"王维及其同派诗人"等课程.  相似文献   
6.
《徽州社会科学》2007,(8):65-65
戴泽,1922年生于日本京都,祖籍四川云阳,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承于徐悲鸿,吕斯百。现为跟着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院徐悲鸿画室导师;北京101美术职业高中名誉校长;中国国际艺术家学会顾问。  相似文献   
7.
刘再复     
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校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与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论坛》2008,(2):F0002-F0002,F0003
李瑞全,1948年2月出生于香港。美国南伊利诺伊州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目前是鹅湖月刊社社长、台湾生命伦理学会理事长,卫生署医药伦理委员会委员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家茶座》2008,(6):F0003-F0003
南京大学的社会学,可以追潮到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最显著者是以孙本文为代表的“文学学派”),以及历史更为久远的私立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以“边疆研究”和“社会服务”而闻名)。  相似文献   
10.
竺可桢是推动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建制的关键人物。他于1913—1918年在哈佛大学研习地理学和气象学,归国后将哈佛地质学与地理学系的“双名词系科”移植于东南大学地学系,以“科学的地理学”改造传统地理,推动建立中国的新地学。然而地理学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学科的成长,在1925年竺可桢离校后,地质学后来居上,主导了地学系,地理学在人员聘任、经费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都受到束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地理学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治关切支持地理教育,推动中央大学地理学摆脱对历史学、地质学的附丽,寻求独立的学科建制。由于大学系科之争和地理学汇通文理的学科特征,地理系独立后在院属问题上又添波澜。竺可桢及其弟子熟悉欧美地理学的潮流和体制,坚持在理学院下建设独立的地理系,倡导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地学,中央大学地理系于1932年重回理学院。竺可桢对于东南大学地学系和中央大学地理系的学科构建,深刻地影响中国近代大学地理学系的创立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