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亳州城市中保存了历代寺庙、墓葬,故宅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类型丰富,而且空间分布较广。依据文献记载,深入研究当时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宇  潘炜  国艳芳 《决策》2013,(12):I0010-I0011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对GDP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亳州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作大量实地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征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探寻出一条符合亳州当前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业绩纳入到干部考评中去,二是建立"预防为主"的源头防控制度,三是划定生态主体功能区保护红线,四是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五是建立严格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机制。从以上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好亳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早年坚定地信奉儒家思想,认为“仙翁释子”皆为“异说”,但晚年开始倾心于道教,以儒者的身份吸收道教思想。这种思想转变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下而产生的。从时代环境来看,宋代三教合流的背景为欧阳修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前提条件;从个人身体条件来看,晚年身患“消渴症”、双目眊昏的他已经不能再担任要职;更重要的是,欧阳修晚年乞求致仕不成,出知亳州之后,受这一空间的触动,心灵和情感得到了升华,使他对道教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欧阳修在亳州时期创作的诗文数量虽然不多,但在遣词造句方面极具道教特色,大量使用与道教相关的典故和人物,反映出他对道教养生思想的接受和推崇。  相似文献   
5.
二夹弦流布于鲁、豫、皖地区,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极具地方特色和研究价值的稀见戏曲剧种.亳州市二夹弦剧团是全国唯一有能力组织完整演出的剧团,但也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该剧团探索了剧团与高校联合培养传承人的模式.在“非遗”视阈下进行研究,发现该培养模式具有学历培养、教育资源、官方支持的优势,也存在师资和专业课程短缺、评价体系不完善、演出机会少的问题,而稀见戏曲的传承人培养关键在于师资和专业,保持其活态传承离不开舞台演出和原生地的土壤.由此可见,现阶段院团与高校联合培养传承人的条件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6.
亳州市养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养生旅游的优势。抓住新一轮安徽省支持皖北的发展机遇,引导亳州市养生资源由粗放式开发向深度深入开发的转变,是促进亳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亳州组建专门部门推广五禽戏,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创新华佗五禽戏理论体系;保护与开发五禽戏及其有关的名胜古迹,着重保护传承人;加大电视、网络等传播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对华佗五禽戏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宣传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决策》2012,(11)
5000多年前,亳州(古井贡酒产地)已盛行酒文化,在“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原始部落遗存中,至今保存有高柄杯、觚形杯、筒形杯等20多种类型的陶制酒具。  相似文献   
9.
乾隆年间亳州地区发生水灾约20次,明显多于清代其他历史时段,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活。亳州易涝与其地势平衍有关,但受"客水"过境影响更大,河道淤塞亦是其影响因素。灾害发生后,清朝中央政府对灾区的蠲免、赈恤力度较大,包括提供资金修缮房屋,帮助重建与恢复生产;当地官员也积极救灾抢险,还有民间绅商表现出的乐于助赈。亳州境内的涡河、淝河及多条支河都曾在该时期有过修浚,但次数不多,效果不明显,当时的修浚力度远远小于赈灾。  相似文献   
10.
亳州歌谣是用方言歌唱或吟诵而流传下来的韵文,是民众生活真实信息的"活化石"。对亳州"三县一区"的婚恋歌谣进行田野调查,从民俗学的角度审视其中蕴含的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观念等民俗事象。复现亳州婚俗存在的历史状态以及它对官方正统伦理教化的有限认同甚至相悖的关系。亳州婚恋歌谣是本地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载体,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田野采集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