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68篇
  免费   1573篇
  国内免费   403篇
管理学   11270篇
劳动科学   1052篇
民族学   1738篇
人才学   2460篇
人口学   835篇
丛书文集   16419篇
理论方法论   3726篇
综合类   37327篇
社会学   7789篇
统计学   2228篇
  2024年   342篇
  2023年   1325篇
  2022年   1231篇
  2021年   1554篇
  2020年   1463篇
  2019年   1456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1194篇
  2016年   1617篇
  2015年   2871篇
  2014年   6115篇
  2013年   4867篇
  2012年   5805篇
  2011年   6358篇
  2010年   6008篇
  2009年   6161篇
  2008年   7132篇
  2007年   4958篇
  2006年   4284篇
  2005年   4104篇
  2004年   3350篇
  2003年   3041篇
  2002年   2741篇
  2001年   2348篇
  2000年   1595篇
  1999年   895篇
  1998年   398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从冲突本身切入分析环境冲突,并从资源、利益与信息三个方面对环境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分析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和广东茂名芳烃(PX)项目事件两大案例,研究环境冲突发生的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污染冲突中资源稀缺到利益冲突的直接路径,也就是已经形成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直接利益冲突;二是邻避冲突中资源稀缺通过信息闭塞导致可感知利益冲突的间接路径,也就是环境污染尚未形成,但是存在可感知的利益冲突.以此来解释资源、利益与信息在诱发环境冲突中的互动机制.研究认为,环境冲突研究的预防也应当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完善参与机制、协商机制和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3.
4.
针对高职学生网上评教存在的问题,采用评教验证机制设置不合理评教的限制。对学生评教数据先剔除异常值,再分别对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和不同院系之间的学生评教数据进行修正与优化处理,得出最终的修正分值,降低了因班级、课程和院系的不同而导致的评教数据的差异性,使学生的网上评教能更准确有效的反应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价值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且坚定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因此,通过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厘清美好生活的价值内涵,同时,加强对现阶段制约民族地区协调统一发展所存在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明晰建设民族地区美好生活的理念,对于构建民族地区美好生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8.
《劳动世界》2020,(7):48-48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什么是新职业,如何界定,新职业信息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和技能要求的职业。新职业信息主要包括:职业名称、职业定义和主要工作任务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2015年是金岳霖先生诞辰120周年,为此,清华大学哲学系特隆重举行金岳霖纪念会、第六届金岳霖学术奖颁奖会和金岳霖思想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国内哲学界的一次盛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审美含义及其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话语蕴藉属性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这样,文学作品就有了话语蕴藉属性。从各种文学作品看来,话语蕴藉属性的运用还是比较常见的,适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话语蕴藉属性在文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人名亦或是一个地名甚至是一个字。本文意在浅析部分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的运用和从而体会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益处,进而在自己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运用这一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