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广即位后 ,凭着国力的强大 ,进一步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加强与日本的联系。日本多次派遣隋使团来中国 ;隋炀帝第一次接受日本留学生 ,并派裴世清回访日本 ,把中日友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7月22日,9个美国人乘坐一架运输机到达延安,他们是美国军事观察组——"迪克西使团"的第一批成员,是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派遣来到延安的。"迪克西"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对南方联邦的称谓,有些"叛乱者"的意味,使团的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当时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最初理解。这个观察组两批共18人,先后在延安地区留住两年多。他们在延  相似文献   
3.
"殖产兴业"政策是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政府于1871年派出以岩仓具视为正使的代表团远赴欧美,其中对有关铁道信息的收集为铁道知识在日本的传播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L.A  华达尔  陈泉 《中国藏学》2004,(2):22-29
编者按: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期间,华达尔从我国西藏地区掠走大量藏文珍贵书籍和手抄本,数量之大,令人震惊.本文是这一事件的自供状,也是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掠夺的最好诠释.需要说明的是,此译文原附有一份被华达尔掠去的藏文文献清单,共计464号.因数量较大,加之专有名词较多,需进一步校订,故未能同时刊登,请读者见谅.本刊将尽快予以刊发.至于作者在表述西藏与中国关系时使用的分裂主义语言,相信读者是会不言自明的.  相似文献   
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使者来往的通路是很重要,而且沿途路上怎么防止对方沿途打探消息等政策。准噶尔汗国前往京城或清朝派往准噶尔汗国的使者,从清朝角度来看,基本是分为南路与北路。如今清朝派往准噶尔的所使团中报告发现的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派使噶尔丹内大臣齐他特;康熙二十八年(1689)派使噶尔丹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雍正三年(1725)和雍正四年(1726)派使策妄阿喇布坦内阁学士众佛保;雍正十二年(1734)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傳鼐;乾隆二年(1737)出使噶尔丹策零喀尔喀副台吉厄墨根,乾隆三年(1738)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阿克敦。  相似文献   
6.
中葡关系是澳门历史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不断衰落,荷、英等海上强国的先后东来,澳门所包含的中西关系内容就日益丰富繁杂,双边关系中逐渐凸现出多边的色彩和多元化的特色。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访华的过程中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错综复杂的中、英、葡多边关系的互动。意在通过论述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和成败原因中的澳门因素,探讨澳门在18世纪末中英关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使团在北京、热河的经历是其访华过程中的重头戏,使团成员留下的大量日记、游记、报告和绘画,详细记录了他们在北京、热河访问时所获得的有关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口、妇女、军事、官场等方面的现场材料,填补了此前英国人没有亲身游历北京、热河、天津等地的空白,成为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北京经验"的主要材料来源。本文着重分析使团成员对北京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9.
侯毅 《兰州学刊》2009,(7):217-221
1787年,英国派出以查尔斯·卡斯卡特(Chades Cathcart)为正使的使团访华。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遣使来华。使团来华的目的是扩大对华贸易,增开通商口岸,割占中国岛屿及在华设立使馆等。卡斯卡特使团使华经过了周密筹备,反映了当时英国对华政策及各政治集团在对华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尽管此次出使因正使卡斯卡特在来华途中病逝而夭折,但其在中英关系史重要影响和意义仍非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申友良  肖月娥 《社科纵横》2011,(10):124-127
“历史把教宗英诺森四世推上了睁眼看东方的第一人。教宗英诺森四世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前瞻性的贡献在于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派遣使团出使东方的蒙古帝国,并第一次由使团携带官方正式的文件出使。尽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这次出使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中西之间的直接交流从此打开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