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市场、民间组织关系视野下的公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祭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产生,是一种性质上不容易界定的社会活动.政府主导的公祭活动具有种种弊端和不便,最好的模式是民间组织主办,政府和市场配合.公民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公祭正好可以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公祭是20世纪后期的一项文化活动,与古代祭祀有着密切联系.公祭是政府主导的祭祀活动.当代公祭存在仪式粗糙、对象单一、目的不纯等问题,但不宜压制地方的公祭热情.当代公祭应该引入敬仰自然、崇拜地方英雄等内容.地方要以建设文化圣地的态度,引导公祭活动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李媛 《求是学刊》2012,39(3):143-148
明代地方公祭内容当中,各类神祗祭祀的变化最为频繁,大致经历了洪武朝定制期,成化、弘治迅速发展期,以及嘉靖以后的持续增长期三个阶段,祭祀内容不断增加,以致繁复.地方公祭对象的选择标准主要考虑其是否有功于国家、惠爱在民、具有保佑功能,或学识德行昭著.这样的选择标准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即通过对这些神祗的公祭,发挥崇德报功、示范表率,及舆论导向的功用.因此,明代公祀体系具有明显的“为公”属性.整体来看,明代地方公祀体系是开放的,并处于不断变动中,其包容和排斥性构成理解明代地方祭祀信仰层级结构的一个视角.这种层级结构显示出明朝政府对国家所倡导的儒家信仰、制度性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类民间信仰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学看来,公祭具有多元性、地方性、族群性、社会性和政冶性等特点.公祭的多元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达,公祭的地方性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凸现,公祭的族群性是族群认同的一个边界,公祭的社会性是社会控制的一个手段,公祭的政治性是一种文化权力的控制.因此,不可轻易否定公祭.但举行公祭必须慎之又慎,必须有理有利有节地举行,制定公祭的法律法规,严格公祭审批,使公祭能在法制的规范下进行,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能够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孙逊 《公关世界》2010,(5):86-86
祖丁远在4月7日《中国改革报》撰文说,笔者手头获得一份今年(2010年,农历庚寅年)各种形式“公祭”的资料信息。3月17日,农历二月初三,“庚寅年‘公祭’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大典”在河南周口市淮阴县举办。据组委会统计,开幕当天,共有60万人为“人祖”进香祈福。  相似文献   
6.
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台湾五月端午和十月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相似文献   
7.
春风和煦又清明,簇簇鲜花寄思情。4月2日上午9时许,由民革江西省委与中共宜春市委联合主办,民革宜春市委和中共上高县委承办的纪念上高会战胜利70周年暨公祭抗战忠烈典礼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上高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人士和当年浴血战场  相似文献   
8.
祭祀黄帝滥觞于先秦时期的祖灵崇拜,秦汉以后长期保持着黄帝作为方帝和帝王的并行祭祀格局。魏晋时期发生的五帝是方帝或人帝及宋代五帝的帝名、帝号之争,透露出祭祀礼仪的繁琐和认识的歧异。元代至顺以后,官方祭天祀典中摒除了五帝之祀,形成了黄帝作为历代帝王之一或人文始祖享祀的传统。崇拜黄帝的传统是文化认同的结果,祭祀活动本身表达的是对去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更是团结海外华人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高辉 《淮海文汇》2011,(6):31-3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强对修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根据这一要求,透视我国历朝历代公祭黄帝的活动,就会发现其文化价值具有永叵的凝聚力和磅礴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仪式政治的重要手段,国家祀典在王朝时代结束之后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从而变为一笔公共的文化遗产.当代人应如何保护和利用这笔遗产,使其既能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日韩三国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分别代表了国家祀典的三种传承模式:韩国的以承续古礼为目的的国礼模式,日本的完全民间化的模式,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半官半民式的地方公祭模式.通过比较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公祭模式不仅是历史发展使然,而且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地方公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操作得当,便可充分发挥其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