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元喜 《当代老年》2007,(6):54-54
闲时我爱随意种花莳草,求养性。我也时常留意花草韵事,为增知。对草木之类,我一直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武则天妒烧牡丹,林黛玉痴睛葬花,恐怕她们也是这么想的吧?韩昌黎的依赖——“花木红紫尽知春”,苏东坡的痴心——“只恐夜深花睡去”想来也有对花儿的一番深情。  相似文献   
2.
关注“优存”的赏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凝结着关注人格提升的生命意味。这种特征尤其表现在赏美观照与鉴赏)观念中。其基本视野是把对自然的现照当作人生现照,把自然界看作人的生命发展与完善即优存的源泉和动力;道、儒、禅三大美学流派由于看待主客体交融共生的模式不同,分别形成了养生、养性、养心的优存追求;而悟生与畅生的现照方式,则是中国古代美学的赏美之道。  相似文献   
3.
从美学维度来审视,杨朱的思想体系中包涵着厚重的美学意蕴,这一意蕴主要体现在其全生全身的理论核心上,它指向的是对生命美学、人生美学的追求。杨朱的养生美学以保全生命、延长生命时间、提升生命层次和价值为指向,通过养生实现了无痛苦人生历程,进而完美生命境界,实现审美化的人生理想,进入到精神自由的追求中去。这一美学思想体现在养身、养心和养性三个层阶上。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的养生学说是儒、道、医相结合的产物 ,它由养性说、劳形说和食宜说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养性延命录》乃道教养生中的代表性著作,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此作品,即"缘督以为经"和"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角度分析,两方面既有分别,又相互融合,"缘督以为经"出自《庄子·养生主》,很多学者对此句有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比采取其中庸之见,又分出三个小方面来论证其适中的思想,"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是《养性延命录》中的极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部分则从身与形的自我修炼来解读,更好地理解这篇养生学上的著作,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可有助于更好的加强对《养性延命录》这部经典之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博文 《老人世界》2010,(11):51-51
我们知道,“静以养生”和“动以养形”,是我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两者之间,历代养生家又都提倡以“静养”为主,并将养神尊为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养形居于其后的次位,这就是祖国医学中讲的“养身长寿,养神为先”。这也正如《准南子·泰族训》中所说:“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  相似文献   
7.
崔燕 《青岛画报》2012,(12):46-50
中式的新古典情怀正从青岛市市南区发端——闲逸与雅致的新锐人文情怀、青山碧海与清风明月的相得益彰,一座高端城区所具备的成熟旅游品质为此丝丝入扣地铺陈,转腾出的是一种名仕意义的优闲、远逸之旅。  相似文献   
8.
有愧     
春波 《决策探索》2005,(10):88-88
人性的天平在哪里?在良心。良心来于何处?一半是先天固有的,一半是后天培育的。于是便有了生死之本在于修德养性。  相似文献   
9.
家是一个放松身心、怡情养性的世外桃源,一个收纳私人秘密的绝对感性空间,一个隔断纷争与喧哗、嘈杂与混乱的避风港湾。家应该像周围的空气,绝对满足你的需求而又不觉约束,这就是“新居家时代”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秘书文化精神与茶文化精神一脉相通,秘书的参与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丰富了秘书的人生和秘书工作内容,本文探讨了秘书文化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论述了学习茶文化对于现代秘书做好服务工作、提高秘书工作效率和修生养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