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2.
古代中国,关于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不鲜见于敕令格式律,但完备的程序法体系却未曾建立过。传统法文化对程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近代法律人对程序的重视。及至季卫东先生发表《法律程序的意义》一文,呼吁中国法律界重视程序,程序的重要性才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法律人的共识。该文收录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一书,该书对"法律程序"、"法律职业"、"法律解释"等问题的探讨给我们颇多启示,尤其是加深了我们对程序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在由江青、康生、谢富治控制的专案组所炮制的材料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罪名,即刘少奇"杀人灭口"。捏造的事实是:1925年五卅运动后,阶级斗争激化,时任上海总工会负责人的刘少奇害怕了,丢下工作不顾,私自从上海逃往长沙。12月16日,被长沙戒严司令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王实味的定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是《毛泽东与王实味冤案》总题目的第一篇.尚有:王实味冤案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毛泽东在七大回顾王实味问题、"赔我一个王实味"、毛泽东对王实味的"再批判"、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提王实味等,系统地阐述王实味冤案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并探讨毛泽东与王实味冤案的关联和王实味冤案对毛泽东决策的影响.本篇强调:王实味冤案是在整风运动中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延安整风运动,就没有王实味冤案。   相似文献   
5.
图哈切夫斯基是前苏联红军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将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曾立下汗马功劳的苏军元帅.但是,他与七位苏军高级将领一起竟以通敌罪于1937年6月11日被判处死刑.后来查明,这完全是一宗被捏造的离奇冤案,为此,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于1957年1月3日裁决撤销1937年对图哈切夫斯基案件的原判.为其平反昭雪.但是,历史进入21世纪,国内有的学者为了美化斯大林,认为其肃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还历史本来面目,认真总结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们会夸大某些信息的重要性而贬低其他信息的重要性。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在证据与事实之间构筑一条桥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存在主观和臆断的可能性,因此容易导致法官的审判出现偏差,这也是造成许多冤案背后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避免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出现的偏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刑事冤案,危害极大,比较典型的如赵作海杀人冤案、佘祥林杀妻冤案等.刑事冤案的发生原因错综复杂,现行公安司法机关的绩效考核机制便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应对重大刑事冤案的发生为出发点,我国公安司法机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加以优化.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法治观念与法治环境,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赵作海杀人冤案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8.
懿德皇后萧氏,“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近臣耶律乙辛等谋废太子,命他人作《十香词》,请皇后为其抄录,遂诬皇后与赵惟一私通,以她抄录的《十香词》为证。萧后以白练自刭,并作《绝命词》。萧后被诬案是辽代始终存在着的汉化与守旧两种势力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2010年5月9日上午9时,赵作海在河南省最高法院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哭笑着走出了河南省第一监狱。至此,他在监狱里度过了长达4019天的光阴。  相似文献   
10.
刑事冤案、错案的发生与隐性侦查取证语言的失范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语言作为法律的载体,实现了权力(利)关系的具象化,也导致了权力的恣意性。从讯问实践来看,隐性不当取证语言的产生源自于公权力的膨胀和语言生成机制两方面。其主要体现为粗暴的话语打断、有罪预设、逆向同义改述、诱导性提问以及指令性言语行为等五个方面。为了预防我国冤案、错案的发生,我国侦查机关应当从语言学的技术架构和语用策略方面来规范隐性不当取证语言的实践运用,从而为提升我国司法的公信力增添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