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性是艺术的灵魂,《石涛题画集》中说:"笔墨乃性情之事,于依稀仿佛中,有非笔墨所能传者。"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同一个表象特征,同一词、句、笔、墨,乃至思维、行为,既是成功的优势,又是不足的缺陷,优出于斯,悲亦出于斯也。一旦失去这种统一,个性差异就不存在了。人非其人,画难为画。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概是于此。"米之颠、倪之...  相似文献   
2.
丁曦林 《青岛画报》2012,(11):98-99
(妙悟自然——陈钧德纸本绘画艺术展)将于十一月十七日上午在青岛博物馆举行多年以来,在阅读了无数画作、遇识了许多画家之后,我对陈钧德先生愈发敬重,因为他身上由内而外所焕发的纯粹的艺术家品性,和鲜明的知识分子风骨。陈钧德,一个少有的、骨子里认同都市是家园的艺术家。1937年出生在战乱的上海,、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十里洋场的命运跌宕。由于饱浸都市文化,他的精神落驻、意趣感受,有着挥之不去的上海气息,这种气息与近代"海派"  相似文献   
3.
主持语:"医药"与"艺术"两个学科领域在社会发展演变中反复遭遇交集,二者多层面嫁接所催生出的"结晶"投射在了历史、科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等待我们去拷问。本期对话嘉宾文航、杨晓东在有限的篇幅呈现出彼此观点与共鸣,他们的对话势必会为脉络的澄清提供佐证,进而拓宽读者的视野,更新领域中的观念,触发各自学科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外书摘》2008,(11):48-49
徐怀玉,1953年生,别署梦云,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为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国家艺员。日本JC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北派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顾问、刘海粟美术馆国家高级美术师。  相似文献   
5.
邱丽娟的《黄山组画——清梦山魂》系列,是她深入皖南写生所创作的系列作品。流连于她的艺术世界中,感到满纸云烟,风姿不凡。其中幽岩远壑,豁然在目;怪石奇松,隐然可观。迢递不尽的水,如梦如幻的雾,似有若无的烟,往复回环的云,真是满纸飘动,满幅澹宕。置身其间,感到神惊魄悸,不知不觉问,心灵也随之飘动起来了。画史上画黄山而出色者何其多矣,大师如林,远如渐江、石涛、梅清,近如黄宾虹、刘海粟,无不以其绚烂生姿而彪炳于世。故今人要画出有意味的黄山景致,出一头地,何其难矣!  相似文献   
6.
1912年,年方17岁的刘海粟在上海创办了一所新型的美术学校,名叫上海图画美术院,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授西方美术的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四海内外,无如徽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也"。这是一代旅行家徐霞客观黄山后,发自肺腑的一席感慨之言。黄山也正上以它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博大精深的山水文化体系,征服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促使他们为中华民族泱泱五干年的文明史,缔造了一幅幅灿若星河的文化长卷,他们艺存千古,为后学者仰慕推崇,如明清大家冯远、石涛、梅清等。近代有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亚明等无不以黄山为师,寄情于期,造化自我。  相似文献   
8.
主持语:艺术大家门第的熏陶与天然的蒙养,使李小可获得了全面的艺术禀赋,他深知中国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于"精神内涵",这就有了他走向生活的独辟蹊径。四十多年来他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受,用学者的思考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无论是《都市风情》组画,还是《藏域高原》组画,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在中国画坛,李小可的作品和其他山水画家有所不同,他的山水作品更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化观照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郑和回来就给朝廷发快报,说寻找到传说中的麒麟了。成祖高兴坏了,看过之后还让入画了下来留作纪念。500年过去了,再看那头麒麟——原来是长颈鹿。你以为皇上跟电视里那样都说文言文吗?故宫清点时发现一奏折,内容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与刘海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的两大巨星。特别是蔡元培,享有一代宗师、世人楷模的尊称,既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实践,又是著名的教育改革先锋,他直面封建主义的纲常礼教,针锋相对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这位最早在中国倡导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人物”,对年轻学者、艺术家的关照呵护,情至意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