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简略概括了西方的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依据《世界人权宣言》和《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指出当下生命哲学关注的重点应当是人权和生命伦理的普遍实现,强调尊重生命必须与改善人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3.
吃苹果更能通便 晚上回家时路过水果店,看到苹果又大又红,于是曹莹就忍不住准备买几个。正挑着苹果,来了位奶奶模样的顾客,带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来买香蕉。她一边挑香蕉一边对孩子说:“回去你可得多吃几根香蕉啊,你都三天没拉大便了,这样对身体可不好的。”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龙山乡志》卷九“人物志”中“方伎”人物的述评,可以发现龙山古代名医的共同特征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和医道高深.他们各有专长,有人善治伤寒,有的善治妇科,有人得修养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也有特色,有的性情恬淡,不乐仕进;有人乐善好施,周人之急;更有人关注民生,指出役病的病因“为劳与饥耳”,并提出了“广仁恩、宽役、赈粟”对策.从他们身上,也可以窥见清代龙山乡名医的医学成就与风貌.  相似文献   
6.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扁鹊在给君王治病时,君王问他算不算当世医术第一人,他回答说自己只能算第二人,他的哥哥扁鸦才是第一人。因为他学的是《医道》,而哥哥学的是《防道》。就是说,扁鹊只能医治已病,而扁鸦谙熟防治于未病。从远古下行到今天,人们重视的是对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疾病的防范。比如我们身边许多人,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加之在饮食上不注意节制,暴饮暴食,惹下一身的毛病;有的人甚至还烟酒不离口,没有病也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所处的文化地位、蕴含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文化形态、体现的价值观念以及运用的思维方式等,显示的都是文化内涵而不单是医学理论和临床技术.由此可以这样界定:中医药文化是包含和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融为一体,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中医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8.
先秦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是中国古代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和宗教形式,它同儒家一样,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与轰轰烈烈的对医、易相关性研究截然不同的是,有关医、道的相关性研究却一直比较片面和简单,这当然与道家思想的深邃与博大不无关系.本文从先秦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讨论,可以追溯中医的起源,探究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更深入地研究医道关系.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一种完满的智慧,也是指导中医临证实践的终极原理。只有对道的体悟与把握,才可以使人获得满意的实践技能,才可以掌握理想的医术。体道悟道的思维认知方式,使中医与西医在发展方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中医要继承和发展,应该走自己的"道",而当务之急就是把体道悟道的思维认知方式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理学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医的医学模式"医道"对中医心理学影响深远,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的仁爱、中和、和合等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精气说、形神观,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都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