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颐 《当代老年》2009,(8):26-27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在大清国摇摇欲坠之际,李鸿章如同一个裱糊匠,竭尽全力东补西糊,虽一时弄个里烂而外光,但是一旦遇上暴风骤雨,也是束手无策。后人,也恰恰从这个角度,或认为李鸿章是个大卖国贼,每逢中国与外国战败,都是由他主持和局,赔款割地道歉;  相似文献   
2.
刘征斌 《南方论刊》2012,(10):63-64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成丰帝即位后,他又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相似文献   
3.
对于历史人物"爱国"还是"卖国"的争议,在史学界来说已然涉及到能否对一个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秦桧到李鸿章,一旦戴上"卖国贼"的帽子,那么其历史评价就脸谱化的定型为"卖国"了,而忽视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心理。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为中心进行具体地历史分析,以期历史人物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聂茂 《中外书摘》2008,(7):15-18
吴佩孚的军旅生涯始于1898年。那时,他在天津的“武卫军”里当一名勤务兵。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吴佩孚所在的“武卫军”拼死抵抗,终因战力太弱,孤立无援,被八国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吴佩孚化装逃离天津,保住了一条性命。  相似文献   
5.
张鸣 《中外书摘》2010,(11):67-70
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是五四运动中众口一词的卖国贼。五四当时编的小册子《青岛潮》,甚至说火烧赵家楼时,学生冲进曹汝霖家,发现“曹氏之客厅正中,悬一日皇御像”(事实上后来很多内地组织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回忆中,没有一个人这样说,  相似文献   
6.
李中堂内外     
韩毓海 《领导文萃》2008,(15):139-143
一 关于李鸿章,过去说他是卖国贼,今天则被趋势文人奉为改革先驱,洋务领袖,乃至民族英雄,可谓一百八十度转弯。其实说他卖国的确谈不上,因为李官再大也不过是皇上的奴才,卖国者不过是皇家要卖而由李出面顶屎盆子,李非没有卖国的道理而实无卖国的能力,他坐在谈判桌上其实大事小事都要请示皇家,他自己其实屁也决定不了。  相似文献   
7.
郁文哉 《老友》2013,(11):11-11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创作过不少的抗战诗歌,或颂扬为国家、民族献身的英烈.或鞭挞卖国求荣的汉奸。同时,他又以善意的笔触批评某些人的糊涂认识.他在一首《鸟爱巢》的小诗中这样写道:“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没处住,你看糊涂不糊涂。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看你怎样去生活!”  相似文献   
8.
我们要讨论徐继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首先必须确立几个原则,印:第一,抵抗侵略是爱国.但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第二,对外投降是卖国,但理性外交决不是卖国;第三,对外开放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依据上述三个原则,徐继畲不是卖国者,而是爱国者.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尽职尽责的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担任福建布政使和福建巡抚,主持厦门、福州的对外通商事务期问,在处理福州英人欺侮民人、葡属黑人淹波罗吐和含璧杀死杀伤民人,尤其是英国传教士等租住神光寺等事件上,持的是一种理性的"两不偏袒"的稳健态度,依法办理,以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无什么大的不当;他还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步入近代伊始,徐继畬可谓是少数“开眼世界”的中国人之一。然而在1850年神光寺事件中,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徐继畬因力主和局、反对轻启衅端而为时人所诟病,并为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说成是“卖国”。这与洋务时期部分洋务派因主和而背负骂名的处境极为相似。事实上,徐继畬等人之所以主和是基于对敌强我弱之势的清楚认识,其主和是“势”不敌人的不得已之举,虽不免屈辱妥协的成分,但也不乏“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隐衷。因此,说其妥协退让、屈辱求和则可,说其卖国投降则不可。  相似文献   
10.
吴江 《领导文萃》2009,(14):73-76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卖国贼确是有些文才,或者本身就是有名的文人。因此有人主张,卖国贼其人其文应当分开,人归人,文归文,以示对文化的尊重。对于这种主张,某不敏,迟迟以为不可。远的不说,就拿抗日战争中两个著名的汉奸卖国贼汪精卫和周作人为例来说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