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1919年南北议和是继民元议和之后的第二次南北议和,它的促成虽有直系军阀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对西南主和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国内要求南北和平统一的舆论压力.由于皖系军阀阴谋梗阻和议故意攻陕,而陕西停战又被南方政府视作是南北议和的先决条件,所以陕西停战问题遂成为社会舆论关注南北议和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纵观 50年来的黄兴研究 ,学术界对辛亥革命前黄兴的表现 ,一致给予了充分肯定 ,认为他在组织革命政党、领导武装起义、开展革命宣传 ,以及筹集革命经费等方面 ,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推进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者的分歧 ,集中在民国初年。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对黄兴的言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从而在评价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说黄兴“日以右倾” ,有的说在他身上妥协性“已占了主导地位” ,“随着他革命意志的衰退 ,在组织上也走上了分裂的道路。”影响所及 ,在人们眼里 ,黄兴就成为当时右倾路线或称妥协派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自袁世凯称帝起,南北双方正式分裂,就统一问题,当权的北洋军阀,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段祺瑞、徐树铮为代表的武力统一政策,一是以冯国璋、李纯为代表的和平统一政策。就和平统一政策而言,李纯无疑是中竖力量,他从继任江苏督军起,就一直致力于南北统一,至死不渝。  相似文献   
5.
近来,由于赵泰来先生无私捐赠祖上丰富文物的行动,人们对其外祖父唐绍仪感兴趣起来。唐绍仪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1863年出生于当时的广东省中山县(今珠海市)。1874年,他11岁官费留学美国。1881年(光绪七年),18岁回国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后历任外交部右侍郎、署邮传部尚书、铁路总公司督办、奉天巡抚等职。辛亥革命时,代表袁世凯参加南北议和。  相似文献   
6.
民元南北议和不纯是革命党人推行妥协路线的结果,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愿望.南北议和最后能达成协议,是诸多社会力量互相妥协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由当时阶级力量对比决定的.孙中山赞成南北议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共和政府早日成立,以和平的手段,达到革命的目的.他对议和始终持赞成态度.举袁世凯为总统,也是他的一贯主张,不宜把他说成是反对议和的左翼代表.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原则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民主共和.通过议和,实现了民主共和,是个很大的成功.议和使战争停止,避免了战争的巨大破坏,减少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使双方减少了将士的牺牲,物力的损耗,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由于议和,使北洋军阀得以暂时保存,留下了一个巨大祸根.后来历经18年的多次斗争,才彻底消灭了北洋军阀这股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7.
田筱丹 《殷都学刊》2013,34(3):42-49
辛亥革命以南北议和取得成功而和平地步入共和之路.毫无疑问,袁世凯的妥协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缺乏以袁世凯为主角的研究现状是难以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课题的.因此,对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妥协内容及其生成历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邹朝春 《船山学刊》2013,(4):152-156
在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谭人凤与当时的绝大多数革命党人不同,他对南北议和有着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他态度明确,坚决反对南北议和,反对优待清室,反对将革命成果拱手让给袁世凯,力主武力北伐。议和结束后,谭人凤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南北议和一直持否定态度,继续揭露南北议和,这充分表达出了他对民国命运和共和政体的关心。  相似文献   
9.
武昌起义后,南北燃起革命烈火,多个省份独立。北方是清政府统治的重心,相对稳定。但陕西、山西结为同盟,实践了“南呼北应,中路突破”的战略方针,率先响应,撼动了清政府统治,牵制了大量清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进了革命形势发展。这是清政府妥协退位接受共和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