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92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4篇
人才学   29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78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409篇
社会学   164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促进面孔记忆新的处理策略“表情的印象操作”,研究在笑脸中包含着怎样的信息。研究发现,与平静表情的面孔相比,笑脸是更具优势的表情,在笑脸的表情之中包含着更多促进面孔记忆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学术水准是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本刊 18年来视学术水准为理想追求 ,在办刊宗旨、专栏设置、文章理论层面等几个方面力求所刊发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4.
文章阐述了李健吾文学批评观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并全面评述了李健吾对文学批评的认识:文学批评的本质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其标准是公正、自由与真诚。文学批评主要采用印象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形象化的语言加以表达,其社会功能在于增进交流与扶植新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5.
在通常的理解中,越是经济发达的社会,越是开放的社会,性越自由。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台湾的性会是很自由的。但是,在台湾的一些见闻告诉我,不能简单地这样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社会对不同性别儿童的角色期待以及学校与课堂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揭示了学校与课堂中的性别不公平问题对学生社会化发展及教育公平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落实性别公平与平等教育的三个层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蓝青 《江海纵横》2006,(4):34-34
书画界尊称同仁为“同道”。此次赴港澳旅游,有幸结识本地同道阿平先生和他的闺女希希。一路上,天南海北侃个没完,不知不觉之中成了忘年交。在他的引荐下,访问了他那侨居香港的亲妹妹阿慧与阿育。阿育是位很秀气的姑娘,热情谦和,彬彬有礼。在港期间,她成了“友情导游”,她多次推介她有一位特别能干的姐姐,于是在抵港后的次日晚间,承蒙阿慧与阿育的盛情,在雅兰中心聊叙。阿慧现在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她公务缠身,特别繁忙,在用餐之际,她的手机响个不停,她总是和蔼应答。阿慧女士中等身材,端庄大方,谈吐简洁明快。她用南通方言与我们对话,…  相似文献   
8.
9.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传统的"单性化教育"日益显露出种种弊端,而双性化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但这些信息为更多人所知却是在17和18世纪。对中国的大规模发现始于访问过中国的耶稣会士寄回的各种报告的出版以及他们向欧洲介绍中国经书的译作。这些知识在学术界被不断地讨论,最初是耶稣会士和宗教阶层,接着是启蒙运动的信徒。它们同时也成了整个欧洲就福音传道方法或"礼仪"的种类而引起的广泛辩论中所使用的工具:中国的贤明形象、自然神论、开明的专制政体,这些都为意大利及欧洲的思想家们的辩论提供了有趣的素材。同样的,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最初只限于教会内部和不同教派之间,但慢慢地就冲破了宗教论争和福音传道方法的限制,牵涉到了更广泛的议题:儒家学说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系还是一种宗教?讨论的对象也变成了对宗教本身的定义、文化与信仰的关系、对上帝的看法、不同社会的价值观相对性这些问题。这些信息从而被用于更深层次的辩论之中,中国的体系被当作是这样或那样的国家的和道德的观念的标准。启蒙运动将辩论的焦点集中于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体系的"合理性"上。因此,一种或多种关于中国的传说就如在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在意大利滋生出来。我们将介绍几种观点,其中从无条件的赞美到苛刻的批判都有。意大利的作家们参与了欧洲关于中国问题的论战并考察了最新出版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亲华者"、"排华者",及以调和的方法破除关于中国的早期传说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