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家以及一大批富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为教育民众、唤起民众、发动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纷纷运用史学这一有力武器,以革命“排满”、反帝爱国为宗旨,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例证,大力宣传民族革命主张,大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这种对国民广泛进行的历史教育,为开启民智、鼓舞民气,促进民主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全局对孙中山的外交方略进行研究,认为孙中山的外交方略是动态的,具有日渐强烈的反帝爱国色彩和功利主义色彩。在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孙中山一直以夺取政权、完成政治革命为主要目的,为了夺权,纠缠于种族立义与民族主义之间,有时甚至不择手段。这种缺乏群众基础的实用主义外交导致了孙中山的多次失败。五四运动后,孙中山逐渐克服自己外交方略内在的矛盾──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与出让国权的矛盾,抛弃了实用主义外交,并向彻底反帝爱国外交转变。孙中山外交方略的特色及其内在矛盾的不断克服,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特性:软弱性、革命性,也表现了孙中山的伟大的政治人格。  相似文献   
3.
戴铁珊 《老年人》2007,(7):35-35
1907年,杜修经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在老家国太桥镇读过约十年私塾。青年时期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并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4月,杜修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郭亮、陈佑魁两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参加解放战争、与共产党合作建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主党派由其政党性质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所决定,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与共产党相比表现出自身的特点:斗争形式主要是进行與论宣传;斗争区域主要是国统区大中城市;对国民党态度经历了拥护、怀疑、反对的变化过程;理论体系不完备,指导思想不统一;政治态度分歧,组织形式松散;革命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5.
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是近代中国人民检验一切文化的试金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种"主义"与"思潮"纷纷涌现。面对形形色色的"主义"与"思潮",中国人民该怎样进行文化选择?根据文化的优势扩散原理,越是先进的文化越容易被人们优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优势"、"高势位"是其在中国得到传播的根本原因。其在中国的早期播扬经历了从"一鳞半爪"到"树根立魂"的过程,它符合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具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因子。而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读者———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实现了"视界融合",而且达到了"文本意义上的创生",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代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收获。这一探讨历经曲折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论证了中国近代史主线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正确观点;50年代对近代史分期进行了热烈的争鸣,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以范文澜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同时应以资本主义的发展来考察近代社会进程的看法,具有前瞻性意义;进入新时期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学者们从新颖的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更有许多新的创获,胡绳、李时岳、陈旭麓、刘大年的主张尤有代表性,集广大近代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两个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总结这一探索历程有深刻的意义,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二者相结合,坚持从掌握充分的史料来科学地分析问题,这同死搬教条的做法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理论问题最终圆满解决,是近代史领域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唯物史观原理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逻辑依归。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运动虽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但其反帝爱国精神是不容否定的.其反侵略爱国思想至少表现在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侵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领土、主权和妄图瓜分中国,反对清政府妥协投降、不平等条约及烟毒泛滥,参与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等几个方面.应历史地、具体地看待义和团民扒铁道、砍电线杆等斗争方式,就此过分渲染团民的落后愚昧,从而得出否定的结论是不公允的.义和团民纷纷进城有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义和团运动体现的朴素的爱国主义,其英勇斗争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足令后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探讨保路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但萧功秦先生"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保路运动",使用的某些分析方法、论据、观点值得商榷.从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看,反帝反封建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从当时历史实际看,确实存在夺路与保路、卖路与爱国之争;"四国银行借款合同"仍属不平等协定;保路运动并非"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立宪派";以保路运动为先导的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赵尔丰虽然镇压了川南会党和四川保路运动 ,此乃他一生中的污点 ,但他在川边藏区实行改土归流及各项措施 ,促进了川边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西南国防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特别是他怀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斗争 ,这些都是应予肯定的。此外 ,赵尔丰也并非嗜杀之徒。权衡赵尔丰的历史功过 ,应该说他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10.
叶芳  李蓉新 《天府新论》2007,1(1):133-137
廖仲恺的一生和主要革命活动中,都贯穿一条线索,那就是他的反帝爱国思想。在理论上,他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弊病。他的探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上探索“单税社会主义”学说;二是从政治上探索“直接民权”思想,这构成了他独特的带有救国性质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廖仲恺还积极地将理论探索付诸实践。他主要通过投身革命活动、与孙中山一道施行“平均地权”、支持群众反帝运动、促成国共合作等方面实践其反帝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