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文化分析出发及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从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变机制;探寻“多年媳妇熬成婆”而成了婆婆的老媳妇却又虐待新媳妇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2.
增权:受虐待老人社会工作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不断增加的虐待老年人这一社会问题,将增权理论及理念运用于老年人社会工作中,结合对老年人受虐待现状和困境的考察与分析,探讨了帮助受虐待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期我国虐待未成年人事件频发,过往事后治理模式不利于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障,故需要探索建立事前和事中防止未成年人受虐的治理模式。强制报告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发现和干预虐待未成年人事件的第一步,但我国目前报告主体的范围过小、应予报告的内容不明确、报告的时限和受理机关的规定不完善、报告责任形式未予细化,需要进一步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2,(18):21-23
一个寓言说:一个儿子,在恶毒的妻子的指使下,剜走母亲鲜红的心,就在这逆子捧着心奔跑时,他不慎跌了一跤,母亲的心惊问道:“儿呀,你摔疼了吗?”……这则寓言,如今在四川攀枝花一对父母双亲和他们的逆子身上发生了——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现向。同时,在中国每年40多万个家庭解体事件中,约有1/4源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仅仅依靠夫妻调适往往很难解决,在一个系统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下,让社区社工来协助受暴妇女的救助,在我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在其作品中多次展现了人性在受虐心理驱使下的反常行为,并忠实地将人的灵魂描摹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施虐心理与受虐心理存在着相伴相随的共生关系。剖析其中体现出的受虐心理,可以看出俄国人对备受摧残的生命的绝望反抗,宗教意识的根深蒂固导致赎罪与受罚成为令作者困扰的主题,以及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趋死倾向,这些都是蕴藏在受虐表象下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分析,向来聚焦于化失败为胜利的"精神胜利法".进而解读为性格的"双重性":骂人、施暴、自尊、自大、自慰、向往革命,又任人骂、任人欺、自贱、自卑、顽固保守、传统卫道.那么"精神胜利法"与"双重人格"的成因、心理机制,不得而知.借鉴兴起于十九世纪而兴盛于二十世纪的西方虐恋理论话语的观照.将会看到:阿Q的自贱、自卑、受虐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原来正是根源于他的自尊、自大、施虐,反之亦然,二者相反相成、互包互孕、互动互应,由此构成阿Q独特的虐恋人格."精神胜利法"正是其实现由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换的法宝:通过受虐来达到虚拟中的施虐目的;施虐虚拟,也即是"精神胜利法".由此成为阿Q受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孕妇受虐是中国和世界的常见现象,它不但对孕妇的生理健康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生育、婴儿、家庭乃至社会都有消极作用。人格、心理、社会、文化、效用等视角都可以对孕妇受虐现象作出理论解释。鉴于该现象的多元化原因,社会工作者应该整合微观和宏观工作技术,预防孕妇受虐现象的产生,舒缓和治疗其消极后果。当然,体现实践智慧是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使信仰产生异化的根本原因,我们不能忽视信仰异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从集体无意识、末日情结、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等精神现象入手,剖析信仰异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裸者与死者》对美国极权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是批评界研究的焦点。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拥有同样的心理基础"权威主义性格",其运行的心理机制取决于施虐-受虐冲动,为剖析小说中复杂、矛盾的集体性格特征,揭示美国军队"机器人"的产生缘由提供了理论依据。以《裸者与死者》为例对极权主义的心理解析有助于挖掘现代战争与杀戮的深层根源,对当下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