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张光年晚年思想的转变为支点,从史料的角度分析了张光年在向阳湖劳改期间心态、情感的变化以及这些何以成为其晚年思想转变的动因。在分析的过程中认为,正是向阳湖的劳改经历,使得张光年有了切实重新认识人生、升华自我的动力,这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思想转变的主要动因。张光年作为一个研究个案,反映了向阳湖文化研究之于其他同时代作家晚年的思想转变,亦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女人20':面临感情和事业双重压力 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研究发现,20~30岁是女性职业生涯的开始,面临的是就业、择业和与其他同业者的竞争,女性希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会更看中自己的事业和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会面临感情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业的七大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黄珍 《职业》2008,(16):20
如果说创业是无数人心中美丽、神圣的梦,那么人们通常忽略了黎明到来前的剧烈阵痛,以及创业之路的艰辛和障碍.大学生创业,风险究竟有多大?什么样的创业之路才是适合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呢?我们请洪向阳先生为大家支招.  相似文献   
4.
张磊 《江汉论坛》2012,(8):136-139
《忆向阳》是臧克家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因为记述了他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生活而倍受争议。本文将《忆向阳》视作一个标本,从乡土情结、感恩心态等方面论述作家创作组诗的心态。《忆向阳》并没有故意"美化"干校,它们确实是臧克家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是,缺乏反思的回忆,实际上只能暂时地排遣自己心灵的创痛。要想重塑生活的意义,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需要的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表意文字,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若干汉字的形体及意义反映了远古先民们的居住方式:在向阳的山坡 上穴居或依山崖构建简单的棚架。方位词“北”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四月初.桃花染红了巴盘村绿色的向阳坡道.穿过城市的钢铁和水泥.我来到了世界著名长寿之乡的长寿村——巴马县甲篆乡巴盘村。  相似文献   
7.
曹妍 《东西南北》2014,(16):16-17
前段时间,军方公开海军南沙守岛礁部队三代高脚屋对比图,条件改善明显。第一代高脚屋,补给困难、生活条件异常简陋。第二代高脚屋,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补给仍然很困难。第三代高脚屋,属于天翻地覆的改变,面积扩大,补给实现机械化,居住条件大改善,种菜、洗澡、训练全没问题。  相似文献   
8.
1969年至1974年间,牛汉在“向阳湖”的文化部“五七”干校接受劳动和思想改造。在此,诗人不仅亲历了农村自然风光蕴育的诗情画意,而且感受到淳朴农民身上饱含的深情厚谊,心灵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情感上的慰藉。诗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豁达的个性促成他对“向阳湖”作出“诗意的裁判”,并以“咀嚼苦难,反刍人生”的方式创造着诗意。在“向阳湖”的日子里,诗人努发掘生活与生命之美,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与诗歌守望相助,致力于“潜在写作”,其“归来”后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为他迎来了人生和诗歌的第二个春天。  相似文献   
9.
李城外  董芳 《江汉论坛》2013,(2):135-139
向阳湖文化是历史留给咸宁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挖掘、开发向阳湖文化,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蕴藏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推动咸宁文化发展繁荣的朝阳事业,对于提高咸宁的城市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打造"香城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篇可以大做特做的锦绣文章。在鄂南绿色崛起、经济强市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大力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重视发展向阳湖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其竞争力,真正把向阳湖文化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促进鄂南经济的早日腾飞。  相似文献   
10.
吕晓洁 《江汉论坛》2013,(2):140-144
本文以"七月派"诗人绿原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时期的诗歌创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也涉及同时期下放到向阳湖"五七"干校的其它几位"七月派"诗人的诗歌,及诗人返京后有关向阳湖的回忆录、重返诗坛后的诗歌创作,从社会历史与文本细读的视角探索绿原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的创作轨迹与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干校文学现象及文学史中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