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的温泉众多。温泉触发诗人灵感,诗人平添温泉光彩。古往今来,诗人们吟咏温泉的诗也很多。  相似文献   
2.
咏花诗词作为咏物诗词的一个分支在中国历代诗词中蔚为大宗.在唐宋时达臻巅峰.名花意泉丰富精深的内涵和审美意蕴亦于此时达到了顶点,这与唐宋之际著名的文人墨客的大力歌咏与推崇是分不开的.他们在继承前代咏花的基础之上将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格化的内涵,生发出寄寓身世、标举人格、悦君求名、壮怀抒志四种歌咏模式,对咏花诗词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审美意蕴在此之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呈现.唐宋名人以其神来之笔写尽了名花的美态、风骨与品格,使名花形神更加深入人心,积淀成为更加厚童而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意象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3.
朱熹视涵泳之法为训诂、章句之外的一种解经之法。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涵泳之法具有推重本文、强调感性和践履的特点。《诗经》以其“吟咏情性”的本质,尤为适合涵泳。《诗集传》中的“情性”观念,与理学的心性论紧密相连;朱嘉以“喜怒中节”为《诗经》的最高境界,这都反映出朱熹的涵泳《诗经》的思想与其“中和新说”的密切关系。考察朱熹对《毛序》由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也当结合其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西南硕儒郑珍在诗歌创作方面强调要抒写真性情,缘事而作;重视学问修养与功力;反对摹拟古人,食古不化;主张诗歌无定派,不轻意褒贬他人。其诗学观点对晚清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材料的积累和大胆的联想是学生作文的双翼。如果说,材料枯竭,学生作文是无源之水.难以汩汩滔滔;是无本之木,难以葱茏如盖;如果不使用联想.学生作文会思路阻塞,难以挥洒自如;会行文不畅,难显胸中沟壑。联想可将生活中的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连缀成完整的事件,可以弥补事实材料的不足。丰富文章的内容;可以大胆虚构,创造生动新颖的形象:可以让你“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百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让你写作的天空更高远。  相似文献   
6.
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对巴蜀文化最为钟情。李调元时代,正值清代初年,面对当时巴蜀文化一片凋落和衰败的情况下,李调元倾力刻印书籍,复兴蜀学。广泛采集蜀人作品,对乡邦文献作了完好保存。同时对整个巴蜀大地,也作了倾情歌咏。对地方戏剧的着力扶持,至今仍有其非凡意义。李调元于巴蜀文化的振衰复兴之功,值得用心考察。  相似文献   
7.
"别材别趣"、"兴趣"说是严羽诗论审美趣味的集中表现。严羽批判江西诗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诗主情和尊重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性。阐述"别材别趣"与"兴趣"的内涵,比较《白石道人诗说》论诗观点与沧浪诗学趣味的异同,结合南宋理学文化语境下陆、朱诗学思想对严羽诗学趣味理论的影响,审视其关联性,以更全面地解释严羽的"别材别趣"和"兴趣"说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关于陈师道的诗学思想,学术界过去主要讨论的是他对黄庭坚江西诗派理论的继承,这严重低估了其诗学思想的深度。在传统哲学体用、本末范畴的影响下,陈师道形成了自己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具体说来,在诗人本质论方面,陈师道力主德本才末,强调诗人的伦理本质;对于诗歌的本质,陈师道标榜"吟咏情性";而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则又主张兴感寄托。这些内容构成了其诗学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吟咏友谊的诗句,无不展现出友情的美好。这里,有4名同学写出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有你同行,真好!"这是他们在一起学习、相互鼓励、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难过时有她陪着文/李雨珍还记得那年夏末,太阳渐渐不再发威,天气开始变得宜人,我却感受不到美好。  相似文献   
10.
梧桐的悲哀     
托物寄意法 所谓“托物寄意”,就是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的方法。作者描绘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种见解、一种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