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历来学术界对《九歌》的研究存在很大的分歧。特别是在对待《国殇》的问题上说法不一。有的学者主张将《国殇》从九歌中删去,有的则干脆认为《九歌》只是祭祀诗而无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国殇》入手来分析《九歌》,从而论证《国殇》不仅是《九歌》的一个部分,而且《九歌》的性质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仅仅只是祭祀,而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东皇太一》是祭祀天神上皇的歌辞,由女巫演唱。《东君》是祭祀太阳神的歌辞,由男巫扮东君演唱。《国殇》是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祖先的歌辞。《礼魂》是祭祀祖先的歌辞。对四篇作了全新剖解翻译  相似文献   
4.
国殇     
张幸格 《决策探索》2008,(24):19-1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巾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伤亡惨重,造成近9万人遇难和失踪,近40万人受伤.受灾人口462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地震引发的余震超过万起.  相似文献   
5.
“禓”祭仪式起源于远古的军社祭祀仪式,后演变为出征前鼓舞士气的仪式和民间驱逐强鬼、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此俗三代相沿,楚亦盛行.屈原创作《国殇》,就是将“禓”祭仪式加以艺术化呈现,并借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起到激励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亚瑟.韦利英译汉诗颇具诗名,甚有特色。他对汉语诗律有过深入的研究,采用"弹簧韵律"来获取与源诗同样的音韵效果;把重点放在诗歌意象的传译上面,坚持直译而非意译。但是,诗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对《国殇》译文的解读,分析译诗中音韵上和意象上的缺失,探寻造成文化缺失的原因,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韦利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闰吉 《理论界》2006,(4):190-191
国殇》首句中的“吴戈”或作“吾科”,谁对谁错历来就众说纷纭,其实二者都未错,它们是不能分释的联绵词。  相似文献   
8.
曹胜高 《中州学刊》2023,(12):144-149
周有七祀制度,王祀泰厉、诸侯祀公厉、大夫祀族厉,以厉祀祭祀无后者。殇祀则祭祀二十岁以下的殇者,使其附先祖从食。二者皆以祭祀的方式,使其魂有所归而不为祟。兵死者不入兆域,通过集体安葬而享受祭祀。楚有厉神,又有武夷掌兵死者,皆使兵死者享受祭祀而有所归。由厉祀、殇祀制度观察,《国殇》当为楚国为兵死者举行的公祀仪式,以安其魂。按照楚汉的魂魄观念,神灵魂魄合一,常人则魂飞魄散,故《礼魂》当为安魂曲,用于人鬼之祀,其当为《国殇》的附歌,而非送神曲。  相似文献   
9.
国殇领袖学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08,(18):142-144
那些举国哀痛的国殇时刻,正是一个政治领袖展现出所谓领袖风范的时候。尤其是要懂得如何为国民疗伤。  相似文献   
10.
张乡里 《东南学术》2012,(2):248-253
在先秦两汉时期,除祖先崇拜外,人们认为鬼是能为厉、为祟的害人者,而战死者属于强死者,其为害尤甚。故《国殇》一文不可能是歌颂死于战争的楚国士兵的。"殇"与"禓"古代通用,而"禓"与"傩"异名同实,所以,《国殇》即《国禓》,也就是《国傩》,是楚国国家祭典中的傩祭之歌。对《国殇》主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九歌》,不至于出现因误读而将其排除在《九歌》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