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文化背景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因素无疑是犹太-基督教传统,奥尼尔的戏剧文学实际上也是这个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笔者从这一视角对奥尼尔最具有自传性的作品《漫长白天进入黑夜的旅程》进行了探讨,强调了奥尼尔作为一个灵魂探索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内陆省份江西的近代基督教新教活动往往被各种基督教研究的专著所忽略.基督教新教的江西美以美会晚清传入江西后,发展迅速,1913年成立了江西美以美会布道年议会,1917年,布道年议会升级为年议会,辖区也不断扩大.江西美以美会采取了教、学、医三管齐下的传教策略,即教会为学校、医院提供经费,学校为教会、医院培养人才,医院为教会、学校扩大影响,三者相依相促,形成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江西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梁发在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著述甚多,主要内容是对基督教义进行中国化诠释,这种诠释的基本倾向是排斥佛、道、民间信仰和偶像崇拜,走与儒学相结合的道路,但也对佛、道两家的个别观念加以改造和利用。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督教义,具体体现在他的“罪恶观”、“救赎观”、“天国观”中。基督教的初步中国化为中华文化体系增添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期相近,但是在中国近代之前两教的发展呈现出迥然的两极趋势。面对基督教迅猛的传教势头,清末回族大学者马德新和马联元分别于1865年和1899年出版《据理质证》和《辩理明证语录》,作出"正信"之辩。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伊斯兰教认主学出发,对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一一反驳,从而明确伊斯兰教信仰的正信。本文认为,回耶"正信"之辩在神学上反映出强调救赎的基督教和强调顺服的伊斯兰教,这是两教确认自身身份的根本所在,也是两教开展对话的起点;两教在信仰实践方面体现出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异或相近的政治构建和伦理道德,借此可窥见文明间对话背后的个性和共性。  相似文献   
5.
徐维友先生住院时,我曾随同事一起去探望,他因病情恶化住进了重症病房,未能见面,我的心就一直揪着.当他去世的噩耗从医院传来时,虽说有一些心理准备,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间, 基督徒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在宗教信仰上皈依上帝, 却又在情感和理智上亲近中国, 常常在民族主义浪潮冲击下, 被迫在两个C ( Christ and China , 即基督与中国) 之间痛苦地选择。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人生际遇往往比近代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更为复杂与坎坷。通过对旧中国教会学校———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的个案研究, 可以观察这个特殊知识群体在近代中国的尴尬处境, 进而对之获致更多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李溢 《云梦学刊》2009,30(3):97-103
五百年来中外学界一直用人文主义观点,把米开朗基罗在《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解读成人间英雄,将其画旨归结为歌颂人的创造和伟大。其实,米氏《创世纪》中的上帝形象是对摩西的“烈火”、以赛亚的“长衫君王”和但以理的“银发圣父”等上帝原型的承续和再创,其画旨是表达人的悲郁无助和对神的伟大救恩的颂赞和呼求。  相似文献   
8.
基督宗教的革命性体现在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的精神革命、是西方哲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基督宗教在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异化,但其内在的革命性没有泯灭,<圣经>中包舍的革命因素不断矫正着人类生活中的种种偏离.理解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要从其思想主旨即人类的全面解放出发,宗教的消亡与人类的解放是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宗教经济理论"是宗教社会学研究中"范式转变"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这一理论以"理性选择"作为立论基础,把宗教视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使宗教研究得以真正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这种新范式是北美经验对在欧洲经验基础上所构建之"世俗化理论"的反思,并且在解释宗教发展动力、宗教组织增长方面颇为有效。本文即尝试适用此理论模型解释一个基层农村基督教会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增长,并检验其中概念与命题的适用性与解释效力;进而,本文选择"管制"与"竞争"作为切入点反思宗教经济理论。根据田野资料,在有管制并且存在软性竞争宗教经济中,中国农村教会实现了复兴与增长,宗教经济理论侧重于供应方的分析不能充分解释在中国宗教复兴中需求方发挥的显著作用;并且,该理论中有关政教关系的诸命题未能涵盖中国政教关系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霍桑对普遍的原罪与救赎的独到诠释是源于超越新教伦理的泛基督精神。因而以污点主人公、写情、社会救赎为特点的《红字》所表现的艺术真实具有轰动效应,是推动新教自身改革及美国文艺复兴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