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阳 《女性天地》2014,(9):54-56
做妈妈,是每个女人最大的幸福,但也同时面临人生最大的挑战,接受身心的变化和体验,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力。产后塑形,是每位新妈妈都关注的重点,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达到目的?下面的方案也许能帮到你——  相似文献   
2.
提升自主品牌形象是当前改善自主品牌消费环境、扩大自主品牌消费市场的重要现实命题,而厘清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根源及影响因素是探讨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与战略对策的理论基础。首先以8个论坛的受众跟帖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负面企业形象、负面国货形象、负面政府形象、媒体渲染、国货意识淡漠和社会规范压力等6个主范畴是导致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范畴作为测量问项,将主范畴作为潜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范畴均对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自主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影响因素,提炼出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5大关键驱动因素,即企业形象驱动因素、政府形象驱动因素、媒介框架驱动因素、消费者情感驱动因素和社会规范驱动因素,并对其影响效应及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建构了自主品牌形象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影响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3.
迅猛发展的校园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校园媒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调查报告基于目前广州市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运用跨专业、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探索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人格塑形中的作用,并对大学生人格塑形和校园媒体的良性发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理解儿童文学“元概念”是探究其性别地理议题的原点。“性别地理”是一个融合着“空间”“时间”与“身体”的社会学概念,三者的融合有效介入其贴合“儿童”内核的主体建构,以此超越儿童文学作为“亚文学”的套话认定,并在与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的区隔中开启指向儿童性别地理的现代之旅。秉持“一体化”与“主体性”的辩证观,儿童文学性别地理议题参与了百年中国文学思想与语言现代化进程,并刷新了其内在结构与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在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中。上海不仅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还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参与到了他们夫妇的故事中。正是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将他们强行拉入到了其秩序的构建,而徐崇贤和苏怀青也在充满不安感的世俗生存境遇中参与了现代化上海的城市建构,城与人完成了一系列的互塑。  相似文献   
6.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国家记忆的时间拓展和民族国家地域性经验的空间塑形,是当下中国当代电视剧民族国家叙事的主要表现形态。而要有效地实现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任务,就必须重视电视剧的民族国家叙事,必须将人性标准、政治标准、大众标准与国家民族至上的标准,进行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9.
 叙事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并非自律性的,而是受到媒介与文体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图像逐步内化为叙事不可或缺的塑形工具。各种文体实验在穷尽了纸质媒介叙事可能性的同时,也使得叙述与故事决裂,塑形本身成为比故事更重要的存在。今天,影像虽已成为叙事的主体却并未引起叙事形式产生实质性变化,但虚拟和互动技术的发展则为叙事提供了某种新的契机,预示着故事将回归史诗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