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4篇
社会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客家山歌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尤其在语言方面,承继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并且运用得很得当,由客家山歌入手,研究中原文化的承继,较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山歌     
山歌产生在辽阔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它千百年来产生发展流传于民间,留下了无数瑰丽多彩的歌调,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宝库,对于研究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以及民族音乐的风格和历史,传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族音乐,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客家南迁,已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客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包括音乐在内的客家文化,而兴国山歌则是客家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长期以来,兴国山歌唱遍大江南北,然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兴国山歌进行深入研究尚且不足。其实,认真考察兴国山歌的起源,从表现形式、内容和使用功能的文化价值上深入探究兴国山歌的类型及其风格特点,对兴国山歌进一步兴盛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旭青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07-108,117
浙江是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学源远流长.本文从浙江的戏文山歌、戏班歌谣考查了戏曲与歌谣之间的互动关系,歌谣的传播方式及其在娱乐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并解读这些歌谣对研究浙江地方戏曲史、戏班史和戏曲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黎明 《民族论坛》2007,(11):19-19
<正>再次"多谢了"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一曲《多谢了》从湘西女儿宋祖英笑意盈盈的嘴边飞出多少次了,可能没人统计过,但每一次歌声中传出的真挚谢意,相信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从心底里感动。9月20日,这首情真意切的《多谢  相似文献   
6.
百色平话山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生动形象的起兴、朴实自然的直叙手法、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元文化(metaculture)的再生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文化再生产过程其实质是传承场域的再生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为例,通过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视角,对当下文化遗产语境中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人、地方民众等各文化主体围绕传承与保护所建构的传承场域予以剖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9.
杨盛龙 《中国民族》2008,(12):96-97
唱响民歌节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湾又多啰湾又多。” 一首悠扬的山歌,荡着竹排,从缓缓流淌的漓江波光中飘出。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一首悠扬深情的民歌,从歌仙刘三姐古老的传说中飘来。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1月17日,时光定格在南中国腹地深处的武陵山区,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正纷纷扬扬,武陵山区中的一位老人悄然辞世——土家歌王田茂忠在边走边唱行至人生第八十四个年头的这个冬天,终于悄然掩上了他饱经沧桑的歌喉,把"一肚子的土家山歌"带去了另一个世界。当地一家媒体以一则短短的消息报道了此事,其中使用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字眼——土家山歌大王。事后,一位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同志慨然而叹:大王是山大王还是草头王?土家歌王才是属于他的真正称号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