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味苦难     
唯经历苦难,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人生。这是哪能贤哲的名言已记不清了。早几年读张贤亮的《绿化树》,最近读《梵高传》,让人震撼心灵的,都是苫难,以及对苦难的抗争。苦难是把刀了,能把人的坯了雕刻得趋于人的完美,更接近于人的奉质。苦难是山痛苫、磨难、艰辛等等煎熬的。它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精神。我们常常品味到的甜,就是苦的回报。  相似文献   
2.
文学宁夏     
郎伟 《中国民族》2012,(6):148-149
在宁夏从事文学写作,是要承受长期孤独的。宁夏在地域上曾是偏远的:这是一个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区,地域不辽阔,经济欠发达,声名不显赫;宁夏也是寂寞的,除了首府城市银川之外,宁夏的大多数地方少为外人所知。即便是在银川,到了寒冷的冬天,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街上的行人也会变得稀少。我曾经到过宁夏最不发达的一些小县城,不是在大雪飘飞的季节而是适逢炎炎盛夏。然  相似文献   
3.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与中国作家张贤亮都善于通过对人的身体的书写来折射出人类超越死亡之路。由此表现出来的是作家对人性伦理的哲性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的写作姿态同中有异:同样是对性政治的关注,昆德拉的着眼点在于个性,而张贤亮的关注点在于集体的理性力量;由此差别又带出了作家对于灵一肉关系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4.
说起张贤亮,对中国文坛有所了解的人大都不会感到陌生。上世纪80年代,这位特立独行的作家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以其充满人性温暖的故事和新锐的思想,在国人中激起了巨大波澜。进入90年代后,在“文人下海”的一波热潮中,张贤亮在宁夏创办了一个影视城,以“出卖荒凉”著称,成为当今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现在的张贤亮,已经集作家、社会活动家与企业家的多重身份于一身。  相似文献   
5.
张贤亮在一系列自叙传小说中创造了许多知识青年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艰难环境中忍受了种种压力,有物质层面的,也有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可以说,饥饿和救赎是贯穿张贤亮小说的两大主题。张贤亮为他笔下的女性设置了双重角色———体现妻性的表层角色与体现母性、奴性的深层角色。救赎的全部实质便是作为牺牲者的女性完成或者担负着拯救男性的使命,而男性则心安理得地承受女性的侍奉。笔者通过对张贤亮小说中饥饿与救赎两大主题的剖析,试图透视知识青年深处沼泽时,无法自拔的处境和他们企图超越堕落的选择和道路。  相似文献   
6.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思,反思小说曾在新时期形成文学热潮并引起强烈反响。总体而言,政治是反思小说的主要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既体现为对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得失的总结与考量,也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政治情怀的表达或政治身份的诉求。就张贤亮、王蒙两位反思小说代表作家来说尤其如此。在张贤亮那里,政治苦难于知识分子来说不唯是历史的馈赠,而且是政治浴火重生的熔炉。而对王蒙来说,即使历史曲折让知识分子遭受政治打击与精神扭曲,也不能改变他们"虽九死而未悔"的"少共"情怀。  相似文献   
8.
(一)"变态的中国"这题目,是从鲁迅著作中抄来的(详后)。人们知道鲁迅在《彷徨》的《伤逝》里提到"无爱的人间",他演讲过"无声的中国",但似乎没有人注意他还批判过"变态的中国"。而新时期以来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写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9.
10.
张贤亮《青春期》的深刻主题体现在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上 ,它通过民族“趋恶心理”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形成的“奴婢式村妇顺从意识” ,揭示了“文化大革命”肆虐是人自身的弱点所致的实质 ,并对人自身的“趋恶”劣根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青春期》所揭示的“奴性顺从”事实 ,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批判激情和忧患意识 ,一方面表现了作家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勇气和呼唤改革的心声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世纪之交作家的“愤懑与无奈”、忧虑与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