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宋名臣杜衍是历史上一位难得的好官。他出身于官宦之家,九世祖杜佑是唐朝名相,父亲杜遂良在宋太宗时任尚书度支员外郎。但杜衍尚未出世,杜遂良便英年早逝,母亲生下他以后在他很小的时候便改嫁河阳,杜衍由祖父抚养长大。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30岁的杜衍进士及第,在朝中曾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枢密使等职;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拜相。杜衍为官清正,以善治狱闻名。  相似文献   
2.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史称“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小夫贱隶,类能谈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包拯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后又守父母之丧,“十年无宦”,以孝闻于乡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守丧毕,重新入仕,先后知天长县、知端州,然后由地方官转入京官,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包拯从政二十余年,官阶由小至大,执法活动范围由地方到  相似文献   
3.
铭佳 《人才瞭望》2013,(5):29-29
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大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汉代以来,凡遇重大案件,由主管刑狱机关会同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共同审理。隋朝由刑部、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  相似文献   
4.
石公弼在北宋大观年间官任御史中丞,连上章弹劾权奸蔡京,终使蔡京罢相出居杭州.后蔡京再相,罗致 其罪,谪居台州.其生平事迹载<宋史>和<东都事略>,然两书皆不载其生卒年.根据发现的新资料,确切地考证出石公弼生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卒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享年55岁.  相似文献   
5.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明初大臣、文学家,浙江青田人。他是进士出身,曾任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因议论御史失职,被弹劾。当时,农民起义领袖、割据势力头目方国珍与其兄方国璋、弟方国瑛、方国珉等数千人人海谋反,劫夺漕运粮,引起浙东农民群起反抗,他遂弃官归青田,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后随朱元璋起义,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协助太祖朱元璋制定乐礼、刑法、历史、科举等明初大典,洪武三年(1370年)授弘文馆学士,又封为诚意伯。  相似文献   
6.
佚名 《领导文萃》2014,(4):87-90
正张齐贤是个很有特点的人,特别能吃。他的胃,好像永远处于不饱和状态,一个人的饭量,竟能敌得上五个人。他幼时家穷,常常没有饭吃。到了十七八岁,饭量大增,但只有逢年过节杀猪宰牛敬神时,才可大吃一次。有一天,他实在太饿了,看到别人杀牛,就坐在那里不走,人家同情他,把剥下来的牛皮给了他,他回去不知怎么弄了弄,就全吃进肚里去了。这一天,正赶上宋太祖赵匡胤出巡西京洛阳。张齐贤早早起  相似文献   
7.
敬儿女为征北谘议参军谢超宗子妇,超宗谓丹杨尹李安民日:"往年杀韩信,今年杀彭越,尹欲何计?"安民具启之.上素恶超宗轻慢,使兼御史中丞袁彖奏弹超宗,丁巳,收付廷尉,徒越嶲,于道赐死.以彖语不刻切,又使左丞王逡之奏弹彖轻文略奏,挠法容非,彖坐免官,禁锢十年.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夏天,南朝著名诗人谢超宗在流放越嶲(今四川西昌东南)途中,途经豫章(今江西南昌),豫章内史虞悰通知他:"接上峰命令,要你在此地了断自己的性命,但可以保留全尸."(《南齐书·谢超宗传》)一代才子谢超宗就此毙命他乡,与其祖父谢灵运的命运几乎一模一样.只要对中国历史和古代文人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古代大凡有几分才华的文人,多半喜欢议论朝政,讥刺权贵.这本来就使专制统治者很不舒服,而这些文人说出来的话,发表的议论,还往往一针见血、不留余地,叫人受不了,因此他们的结局可想而知,多半是很不妙的.谢灵运和他的孙子谢超宗,就是这么一类人.  相似文献   
8.
王蕊 《东岳论丛》2011,32(9):104-111
御史中丞作为南朝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其基本职掌是监督和纠弹百官,这一监察职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纠弹官吏侵犯皇权、纠弹官吏贪赃枉法、纠弹官吏失职、纠弹官吏违反礼制、风闻奏事的特权。参与制度建设、宿卫宫城、出任使职则是南朝御史中丞的辅助职掌。南朝御史中丞的选任基本遵循四个标准即出身于高门或一般士族、担任过监察或司法官职、奉法直绳的优秀品格、较高的文化素养。最后从南朝御史中丞的职权、官品、尊崇程度、帝王重视程度、职位高低、任期时间六个方面考察其地位,与魏晋相比,并未下降,而是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监察官员历来被称作“风宪”官 ,负有上谏君皇、下劾百僚的职责 ,在国家的监控系统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汉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奠立 ,具有启导先河的作用 ,对其后历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重大变革、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与途径、选任的标准与条件、考核与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论证 ,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两汉政制的特点以及我国历代监察制度的承继关系 ,也为世人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单于 《中华魂》2012,(16):33-34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据《晋书·葛洪传》所言,葛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