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4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女性犯罪的预防,就是通过关注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教育状态与就业发展空间,正视女性犯罪的诱发因素,进而从提高女性自身素质与关注女性就业方面进行女性犯罪预防,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对C市某中级人民法院及其辖区基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的承办法官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法院将此类案件分由女性法官承办。通过进一步深入的访谈,由女性法官承办此类案件主要是基于性别的考量。女性特质与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的审理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女性性格与生活经验对于案件审理的促进;二是女性母爱与刑事司法理念多元化之间的融通;三是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与此同时,女性法官在承办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执业困境:一是如何寻找和把握惩罚犯罪与教化被告人、保护被害人三者之间的平衡;二是如何缓释女性法官长期承办未成年人性犯罪案件形成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年,女性犯罪凸现。由大理院的统计可以看出,河南省女犯无论数量、类型都较直隶省为多。犯罪者年龄趋于年轻化、无业化,拘禁女犯有被开释和保释的机会,且多数可以交罚金,对女犯如此详尽的统计,可以看出清末社会对女犯监禁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没收财产刑是我国刑罚体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附加刑。本文通过定量分析 ,得出作为一种重刑 ,它主要适用于严重的贪利性犯罪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近几年来,女性违法犯罪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记录她们罪错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了她们违法犯罪的事实,更窥见到她们的人性、母性等善良的天性与那些邪恶力量的拚搏与挣扎;既看到了女性长期受压抑后疯狂的报复,更看到了她们灵魂深处的痛苦。她们的罪行当然要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导致她们一步步走上违法和犯罪的道路的。 一、情感错位与女性犯罪 女性的情感世界较之男性往往要丰富得多,这种情感大多体现在母爱、情爱和性爱当中。然而也正因其感情的丰富而又多善于幻想,所以就往往容易造成在情感问题上…  相似文献   
7.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女性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的增多,不但给众多家庭造成了悲剧,而且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快速增长的总体趋势。女性犯罪具有大量的自身特点,其危害已值得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女性犯罪具有深刻的主观和客观诱因,值得深入探究,而加强对女性犯罪的防控研究,落实女性犯罪的防控措施,有效地遏制女性犯罪更是理论和实务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国家和社会针对日益增多的女性犯罪,先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这对控制女性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防范方法的失当,救济机构的不完善及救济措施的不健全等原因,当时各种防治措施并未能有效地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10.
刘隽 《兰州学刊》2007,(4):97-100
突发性犯罪的主观罪过即突发性故意,其特点是在强烈的情绪爆发的冲击下,行为人对于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的认识及意志因素处于一种模糊、不清晰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糊认识与模糊意志并不代表行为人是在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仅能说明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的违法性意识较弱,不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犯罪行为,不一定意料到了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但毫无疑问,行为人是在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以满足自己一时的情绪平复.与一般的直接故意不同的是,突发性故意行为人更侧重于追求行为实施时的快感以平复情绪,而一般的直接故意则侧重于通过实行行为的实施实现犯罪目的,完成犯罪结果的满足.据此,与刑法理论通说相异的是,文章认为突发性犯罪属于直接故意犯罪而不是间接故意犯罪,突发性犯罪具有中止与未遂两种犯罪停止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