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英波 《职业》2014,(11):136-138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着重阐述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创情境“推力”、展任务“磁力”、扬评价“助力”三方面来组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英语“悦”读世界,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充分体现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把"阅读"教学变成真正的"悦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语文亦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形成快乐阅读,只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快乐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投身于课外阅读实践中,学生就会形成快乐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达到“悦读”的效果,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学校教育实践过于强调功利性,学生与文本交流时丰富的感受体验被工具理性所剥蚀,读书之"悦"缺失,导致学生的不可持续发展.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以便形成良性循环,教育理论与实践应关注"悦读",分析其特点,探寻其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快乐地阅读,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有效阅读能力,应该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和写出阅读感悟。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阅读”变为“听读”“屏读”“微读”的“悦读”时代,有关读书的理论话语与传统方法纷纷失效。引领时代潮流的网络阅读经历了一场从“读书”变成“读屏”的媒介跃迁之后,成功地实现了从“阅读”到“越读”的范式革命,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从“苦读”到“酷读”的价值转向。传统文化语境中读书的“深思熟虑”,已渐变为网络文化背景下读屏的“养眼悦意”,阅读过程频频出现的华丽转身究竟具有何种合理性与必然性,它的下一次转身将是一种什么样的面相,这些“转身”究竟又有什么文化意味和潜在危害,凡此种种都在急剧变化之中,对此,我们也许只能把思索交给历史,把答案交给未来。  相似文献   
7.
悦读     
《晚晴》2020,(1):65-65
《国博日历2020年》作者: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北京至元千禧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定价:¥99.00推荐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这里收藏的140万余件藏品,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我们从馆藏文物中精选366件/套藏品,按代编为《国博日历》,呈诸于世。一册在手,宛若翻阅一部简练的物质文明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8.
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开展童心悦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教师和家长不仅拥有了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真正走进了小学教育。为此,金茵小学树立了理念,营造了氛围,组织了多彩的专题活动,建设了一个真正的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9.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间阶段,互联网+策略是使用互联网的有利平台,使用便捷的通信技术,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相组合.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大学语文这种新的生态并不等于互联网大学语文.针对互联网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接收层次鲜明,将语文资源碎片化渗透,加强资源贯通时间,增强师生间互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茶余饭后全天候输入,利于构建素质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书籍和概念书籍两者相互依存,都为读者提供更舒适的阅读感受,概念书籍的产生无疑是必然的自然规律。可以说传统书籍让概念书籍诞生,而概念书籍对传统书籍的启示作用,从而得到书籍设计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