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陈倩 《女性大世界》2005,(12):60-61
采访过程中,陈琳给我的感觉是从容淡定,背后蕴藏着一种力量,那是对音乐,对公益,对人生的坚持。“爱与被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爱的实践与享受中,人们才能真正感知生命的价值。”走在流行前沿的陈琳是个地地道道的佛教徒,具有一种虔诚的慈悲心。她经常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而她生病时也得到了歌迷无数的关爱。也许,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爱与被爱”的写照吧。  相似文献   
2.
佛教中涅般木解脱目标的基础,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以此为切入点,文章旨在探讨红楼诸艳的宗教态度和佛学修养,及其与宝玉参禅悟道、出家解脱的联系和差异性。宝玉出家体现了与佛教原始宗旨较为接近的修行理念,与其相呼应的,是有小乘气息的惜春,红楼诸艳中大多数人的学佛态度,并非真正的宗教浸润,而是士大夫式的佛学文化与禅悦。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他的硬实力越强,那么他就越需要小心,需要用他的软实力,包括智慧、慈悲心、品德来平衡他强悍的硬实力,这样在大是大非当中才可以把持得住。  相似文献   
4.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宽容三钱,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先放入“宽心锅”里炒,后放在“平等盆”内研碎,再以三思为末,以“六波罗蜜”为衣,做成菩提籽大小的丸,辅以“和气汤”,不拘时间,日服三次  相似文献   
5.
佛教认识中关于伦理问题的研究体现了生命体自我创生、自我组织的模式。佛教与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促使佛教世界观确信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编辑具有佛教特色的程序促使佛教世界观向人工智能体转化,可能代表了人工智能体开发的一条进路。在佛教独特的慈悲心与智慧的感应下,人工智能有望超越自我,因此人类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关系很有可能会突破单纯的智能体伦理界限,而走向人机和谐共生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共情心和慈悲心应该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心型!学家费什巴赫对共情理解的疏理,依据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给予共情一界定,共情是一种具有更广大慈悲情怀的深度共情,包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及关爱他者,深度地感受到他人的感受。怀特海的哲学为这样一种更宽广的深度共情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撑。在怀特海那里,宇宙是情感的海洋,感受他者的感受是我们与他者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7.
医心妙方     
唐朝的僧人天际大师,曾经开过一张专治心病的药方:“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