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61篇
社会学   123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人类消失了。”鸟类学家史蒂夫·希提说,“地球上至少三分之一的鸟类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件事。”  相似文献   
2.
我从襁褓中的婴孩蜕变成一景美丽的花,而数年如一日娇惯我、疼惜我的外公,却经不住岁月的蹉跎.渐渐失去力量。丢失记忆,成为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现代妇女》2007,(11):26-26
那天跟老公幸运地订到了票回婆家。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我们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让位。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  相似文献   
4.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07,(5):76-77
《往事》;《胡志明小道上的701天:中国记者越战见闻录》;《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地狱婚姻》;《我们的时代》;《墨迹》;《敖德萨故事》;《波多里诺》;《生活水准》;《嗜书瘾君子》。  相似文献   
5.
“80后”青年作家颜歌于201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有意避开宏大严肃的命题,另辟蹊径以一种轻松调笑式的独到笔触,书写蜀地永安县城平乐镇一家人的喜忧日常,开辟了新生代作家乡土文学后家族书写的新范式。《我们家》中有三条突出的叙事线索,即“昼夜,厨房与爱”,分别代表时间、饮食和情欲,加上麻辣鲜香又生猛呛鼻的,带有郫县豆瓣气息的川味方言,共同建构了《我们家》的隐性叙事,从而把琐碎生活的真相完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正一吴宏谋被人打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市里出席一个小规模的文化建设方面的会议。传播这条消息的是我的邻座,一位拿着一份《襄南晨报》的先生。是吗?吴宏谋被人打了?我很惊讶,声音比那位先生高出了几分。那位先生还没来得及回应我,周边所有的人都把头伸过来偏向我们俩,怎么啦,吴宏谋在哪里被人打  相似文献   
7.
陈林的工笔花鸟作品在画界是独树一帜的,他的作品以不同元素构建神秘的画面空间,用矛盾或者"错误"方式将花鸟置于其中,从而显示出某种颇具戏剧感的倾诉和叙事意味并以他自已的方式诠释对传专统和当下审美取向的理解。陈林这些静化和精致化的工笔画作品,给人们新奇而又悠远的意蕴感,引发人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儿子10岁了,仿佛一夜之间,他就从百依百顺的乖宝宝变成了事事与我作对的小魔头。睡前,我将10岁的儿子搂到怀里,讲他小时候的趣事。儿子从我的怀里挣脱,不耐烦地说:"你都讲过N遍了!你是不是特怀念我小时候?你是不是不希望我长大?"我一下愣住了,不禁扪心自问:我真的不希望他长大吗?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闺蜜寄来一套新衣服,我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小镇》是美国剧作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 1897-1975)在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是其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本剧关注于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小事,用平常的点滴展现了生活中存在的永恒的温情与爱。本文试图分析剧中日常不变的生活模式及其中生与死的循环来探究作者写出此剧的深层意图。永恒的小镇温情与爱便是怀尔德想传达给大众的。  相似文献   
10.
魏燕 《北京纪事》2014,(8):100-102
我在一岁时搬到东四四条85号,据说那是吴佩孚的财政总管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改为文化部宿舍。大院儿门口有两个鼓形的石墩,儿时,我们常常坐在石墩上等候父母的归来。两扇木制的大门,厚重古朴,斑驳的油漆显示着岁月的沧桑。门上用篆书深深地刻着两行8个大字,直到以后离开时也没弄清写的是什么。沿着高高的台阶,拾级而上,一进大门是一个长长的过道,分别列着两排座椅,足足能坐上20多人,院里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猜谜语、讲故事。最有意思的是,大家经常在这里扯着脖子唱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红珊瑚》……引来胡同的人驻足观看,而尽情抒发后的那份惬意至今让我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