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0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2294篇
劳动科学   324篇
民族学   87篇
人才学   238篇
人口学   224篇
丛书文集   2359篇
理论方法论   515篇
综合类   4438篇
社会学   653篇
统计学   1588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383篇
  2014年   820篇
  2013年   793篇
  2012年   883篇
  2011年   1050篇
  2010年   913篇
  2009年   798篇
  2008年   1033篇
  2007年   737篇
  2006年   573篇
  2005年   562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449篇
  2002年   388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28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对一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高等学校工资制度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工资分配制度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对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实现收入差距合理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仁礼正义论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以礼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居民消费能力、消费动力和消费环境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居民收入增加与GDP增长不同步导致居民消费能力有限,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则引起消费能力分配失衡;其次,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不稳定、消费信贷制度滞后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居民消费动力;最后,相关配套体制和设施不健全、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的消费习惯等也都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7月2—3日,四川省政府在北京举办了“四川旅游精品”摄影展。利用这个机会,省旅游局法规处开展了一次游客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5份。现将调查结果通报如下:1.游客特征在被调查的游客中,男性101人,女性74人,分别占57.7%和42.3%;游客年龄以25—64岁为主,占80.5  相似文献   
6.
尽管公开官员财产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我国却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2008年5月1日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期待。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追问:被誉为具有终极反腐作用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何时才能在我国真正实行?  相似文献   
7.
《人才瞭望》2008,(7):112-112
积极探索完善军转干部安置与服役期间的德才表现、个人贡献等情况挂钩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安置军转干部。  相似文献   
8.
杨勇  罗能生 《统计与决策》2007,(24):146-14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及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用Granger因果分析工具和脉冲反应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的数据建立了扩展的Kuznets方程来全面分析全球化与中国不平等问题,进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2008年的第一个月,在青岛打工17年之后,来自山东沂南县农村的皮进军拿到了平生最高的一笔月薪:7378元。这超过他刚进城打工时月收入的20倍。  相似文献   
10.
卞凤玲 《中州学刊》2003,3(3):34-36
由于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分配关系的实质时 ,采用了一明一暗、一主一从的双重视角 ,从而使后人对他的分配理论产生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劳动价值论是不是要素分配论的理论前提 ?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是否是剥削 ?要说明这两个争议性的问题 ,我们必须透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双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