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炯权 《老年人》2004,(10):6-9
长沙,作为国务院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的巨大变化让人无不惊叹。迈步长沙街头,只见宽阔大道纵横交错,摩天高楼拔地而起,街市广场千姿百态,雕塑、喷泉点缀其间,花草树木掩映着每一个角落。现代化的都市气派,与古城的名街老店、旧址遗迹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历史文  相似文献   
2.
现代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其经济文化类型属于绿洲灌溉农业。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历了狩猎、游牧等经济模式,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改变为定居的农业民族。在边疆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选择应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3.
山东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地区因其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五帝至夏、商、周时期的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胶东古文化及商、周以来的古族古国.这一区域文化在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古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明内涵,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个"特区".正确认识这一文化区,对于亚洲乃至环太平洋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城镇化现象,盲目城镇化对乡村聚落形态造成破坏的同时,也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环境,导致民族文化破坏严重。借鉴国际上乡市化的经验,探索民族地区发展的乡市化路径,有利于促进乡村聚落形态和民族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5.
终南山集中了中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中的五大宗派祖庭,目前终南山的一些佛教祖庭已经有了局部的开发,但整体水平较低。应围绕终南山“中国佛教祖庭文化区”这一概念,按照遗产保护、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三者互动的战略,在局部特色有效开发基础上,实现整体与局部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将终南山建设成为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综合性的有品牌特色的中国佛教祖庭文化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人类学面临的危机,由著名学者格尔茨提出的概念,它的出现具有相应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产生了多样的地方性知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知识与当地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出发,分析中国西南山地文化区中的刀耕火种农耕方式,探讨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领导文萃》2009,(10):F0002-F0002
仓山镇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中部,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乡镇。全镇土地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近2万人。辖区内有大中专院校30多所。是福州市著名的学区、文化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秦人和秦地的历史渊源、秦史的政治影响、秦腔的历史传播和社会影响的梳理,认为秦腔文化区是指秦腔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专业剧团和演出人数在当地戏曲活动中占到半数以上份量的省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秦腔的生长、繁荣、发展、研究有赖于整个文化区内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目前秦腔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在向研究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自春秋战国以来,两湖地区经过相对漫长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荆楚文化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两湖地区具有明显相似的文化属性和心理归宿.尽管这种文化区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域界限,但事实上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感觉文化区域,而且根深蒂固,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古楚语为共同源头的语言,尚武的习俗,以"相"、渔歌著称的流行民歌,以信奉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是该文化感觉区域的文化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于深描族群边界显性与隐性呈现之社会景观,对贵州省南部地区水族与苗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村落——怎雷村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现象展开研析。田野考察发现: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已成为形塑族际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水族、苗族基于权力互嵌规约,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开展各自族群的节庆等活动时,形成交往时空场域的"文化间性",尽管其中一方努力保持区别于另一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族群心理,但在保持和追寻差异的同时,却产生了互惠互容的族际生态,并促进了两个族群在村落命运共同体上的共识。怎雷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区隔与交融景观,呈现了建构族际融和、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居美好社会的可能。我们将这种拥有不同族群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交往中产生新的文化共享空间的现象称为"文化区融"。为揭示"文化区融"背后的共同体形成机理与机制,有必要从具体的族际互动图景中分析怎雷村人的生活策略,探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态塑造出了怎雷村人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