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70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29篇
社会学   29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基于早年受贪官污吏欺压的切身体会和元末官场腐败的历史教训,制定了包括清廉教育、法令制度、监察监督以及严厉惩处等一系列的倡廉惩腐措施.明初清廉教育具有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对象具体以及教育程序形成制度等特点.尽管采取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且这些措施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但其内容和方法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制度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当前在后备干部队伍的超前教育、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强化教育制度建设的强制性等方面,都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鉴戒.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8,(2):32-38
朱元璋开启明代廷杖,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自卑性格作祟,另一方面是他深谙廷杖折辱人尊严的本质,试图利用廷杖这一刑罚打掉士大夫官员的尊严、自信、人格与骨气,让他们再不敢抱有和君王共治天下的幻想,使他们完全依附于皇权,以实现皇帝个人唯我独尊的局面。以往的研究依据旁观者的描述去看待廷杖,将其看作是士大夫官员用来砥砺志节、激扬名节的捷径,其研究偏离了廷杖的本质。廷杖的本质在于折损士大夫官员的士人气节,打掉他们的人格尊严,从而给皇权制造大批忠实的奴才。朱元璋和他的继承者们也确实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但是廷杖之刑对明代的士风和政治风气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明代后期,折了气节的士大夫官员面对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历史巨变,多变节自保,加速了明代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萃岚  景珂 《领导文萃》2016,(6):79-81
正(一)明《应谐录》中就有一则"善谀"的故事颇能说明问题,所谓"谀",乃"奉承巴结"之意。广东有一位县令,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每发布一项政令,部下交口称赞,县令才喜欢。他手下有一名衙役想迎合县令,故意在旁边对人轻声说:"世上大凡做官的人,一般都喜欢别人奉承,唯独我家老爷不然,很瞧不起别人对他的恭维。"县令听到他所讲的话,迫不及待地把他叫到跟前,赞美不  相似文献   
4.
孟祥才 《东岳论丛》2014,(2):97-101
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最后却悲惨地死于当朝丞相胡惟庸策划的一次政治谋杀。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服务于明朝的15年中始终对自己"客卿"的身份定位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官场的黑暗与凶险缺乏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结果被朱元璋和胡惟庸联手送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5.
张程 《领导文萃》2012,(2):35-37
明朝洪武八年的一天,告老还乡的刘伯温在青田县病逝了。刘琏与刘仲景跪在父亲棺木前,放声痛哭。众宾客也是神色凄然,刘府上下哀鸣一片。突然,刘府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蹄声过后,只见当朝丞相胡惟庸率领全副武装的士兵闯了进来。胡惟庸一边高喊着替皇上吊丧,一边将刘氏兄弟拉到一旁,  相似文献   
6.
明朝:古代内容最为宽泛的人口普查清朝:古代最为实际的人口普查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甚至没有明确数字。1370年,朱元璋为了整顿元末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户贴登记完成后由户部负责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清朝的户口制度发展为每三年编审  相似文献   
7.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亲自参与编纂并以诏令形式颁发的四编《大诰》。这部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法规文献,在中国法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孔见 《中华魂》2014,(11):66-66
正在人们的印象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和尚出身、几度流浪、从农民起义军中打杀出来的粗人。其实,他从小聪明过人,很有悟性和胆识,并粗晓古今文字。他登上皇位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每天要批阅群臣报送的大量奏章。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抒发自己的勤政心情,他写道:"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他痛十艮那种不着边  相似文献   
9.
和马渭源先生从不相识到相识到交往多了,我们的话题逐渐变得广泛起来。在我和其他几位老读者的催促之下,这本本该在去年即可出版的多达79万字、厚厚的上下两大册《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魔鬼的天才皇帝朱棣卷》终于由东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明成祖朱棣一生在位22年,既天才,又魔鬼,给我们留下的谜很多。  相似文献   
10.
危素是元末政坛显要、文史大家,明初却沦为贰臣代表,后世文人多津津乐道其“谪守和州余阙庙”的凄惨结局,演绎出诸多故事版本,以至几成定论。事实上,危素晚年虽贬居和州,但并无“守余阙庙”之辱。最早记载此说的《馀冬录》已明言此系传闻,明初正史文集多无记载,后世方志也有质疑。此说产生的历史语境与洪武初期国家形势和帝王心态不合。危素晚年遭遇除却自身失节有愧之外,更多是明初集体处置贰臣策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后世文人在国家形势动荡或民主思潮涌动之际,积极书写、评点危素谪死事件,多为宣扬忠君救国思想,也有出于丑化朱元璋历史形象之用心。今人应正确区分洪武初期不断调整的文化政策,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