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持语:许俊的画植根于传统,更植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他在继承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技法与精神的同时,又非刻意地使画面具有了色彩的现代气息。在颜色的运用上,他十分巧妙地把握着似与不似、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注意汲取现代画家对色彩的符号功能的重视和对颜色纯度、明度的强调,在将色彩学的互为补色关系融入画面的同时,保持着响亮、饱满的...  相似文献   
2.
邓圣来自江苏苏北汉文化发祥地,自幼酷爱艺术,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10岁那年父亲带着他去博物馆看李可染展览时的情景。弱冠之年的邓圣,站在李可染那郁黑浓重的画作面前竟然被震慑的浑身发抖。但这也使他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敬畏和向往。这深刻的记忆一直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像李可染那样的大艺术家,用他的艺术去感染人、激励人。  相似文献   
3.
李可染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是中国画坛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成为近现代美术史的经典。他自幼习画,深受林风眠、潘天寿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他擅长山水、重视写生,将西画中光的明暗对比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在对李可染个人和作品的研究中,本文试图从形式美的视角入手,探讨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关的具体表现。李可染山水画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题材鲜明的形式美,构图满密的形式美,线条金铁的形式美,笔墨雄厚的形式关和赋彩浓重的形式美五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形式探讨的意义,一是可以丰富有关李可染个人及作品的研究成果,二是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三是发扬光大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漓江胜境图     
《现代交际》2013,(10):F0004-F0004
李可染(1907—1989),杰出的现代中国画家、国画大师、诗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相似文献   
5.
由新疆乌鲁木齐市文联、新疆自治区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中国李可染画院、徐州市文联主办,乌鲁木齐科技协会、徐州书法家协会承办的"张爱军书法作品展"10月2日在乌鲁木齐科技馆展出,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州、奎屯市、新源县有关领导,援疆老领导、徐州市援疆干部、乌鲁木齐市徐州商会相关人员,徐州市文联、徐州书法家协会有关领导,文化界与书法界等2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乌鲁木齐市科协主席张自立主持,徐州市文  相似文献   
6.
彭城,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徽记;它既是徐州人的栖息地,更是徐州人的精神家园。正如历史上徐州的版图不断变动着,徐州地域文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边界,它更像一个宽泛的"文化场",塑造着徐州美术家的个性,影响着徐州美术的面貌。从古至今,徐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美术家。在现当代时期,徐州地区更是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美术家,其创作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已得到举世公认。然而,学界迄今对徐州的美术现象,对徐州美术家群体,都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笔者用"彭城画坛"这个概念来称呼徐州美术界。在本文,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李可染其修养、机遇和其他原因分析综合,来论证李先生其人必然能够取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8.
9.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不能没有像李可染、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等这样的大师名家。因为,在这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的百年,一方面西方文化以科学、理性、先进的强势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转型与重建的使命。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写生,既拉近了传统山水画现实人文关怀的距离,也通过对西画光影与造型等元素的汲取开创了"李家山水"深沉雄厚的画风。作为移植西方写实雕塑的先驱,刘开渠的雕塑成就不仅在于引进写实雕塑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李可染(1907-1989)及其艺术价值的研究始终是中国画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涉及到二十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但从艺术教育角度来探讨李可染绘画思想对后代影响之研究还不够深入。文章从现存文献资料的重新梳理与考证入手,着重探讨李可染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为美术教育事业与民族艺术的复兴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