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4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心友作为李渔的传人,得到妇翁言传身教,能诗能文,目前已发现有二十余篇作品传世,首先是编书评书的好手,才成为刻书印书的内行.其先是协助李渔创建并管理翼圣堂——芥子园书坊,后来则独立主持经营杭州与金陵抱青阁书坊.其在经营刻书业的过程中,继承了李渔的特色书策略、畅销书策略、新书预告策略、家族传承策略,为清初刻书业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中国出版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书坊主人.  相似文献   
2.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3.
李渔小说的叙事,表现出对于当时常规的突破,体现出新颖的叙事特征.其主要特征为:在故事层面,情节简单,一线到底;在整体的全知叙事中随时调整视角,构成角度复合、自由转换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间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时间策略,以顺叙为主,兼用倒叙和预叙,使叙述更加错落有致;在叙事空间上,对于园林建筑的引入,无疑丰富了人们对空间的独特感受.这些叙事技巧的适用,不仅体现了李渔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继承,也预示着古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创新和走向.  相似文献   
4.
退隐撰佳联     
古代有些官员告老还乡或退隐赋闲时,常喜欢撰联,以表明心志。清代禁烟功臣林则徐,55岁卸任归里时,在居室内撰一联,联曰:"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林则徐在受重用、负重任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李渔的戏曲活动总体上是以商业经营与赢利为旨归的.论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李渔出身和经历形成的商人品格、以出版为依托的商业戏曲活动、戏曲创作中鲜明的商品化色彩、李渔家班演出活动的营业性等方面来论述商业化的"治生"方式对李渔戏曲活动的影响,说明李渔的商品意识在戏曲活动中的谋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傅承洲 《河北学刊》2012,32(2):74-79
李渔宣称"行乐第一",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的人生哲学直接影响小说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操纵小说情节的发展与结局。李渔认为"行乐之地,首数房中",他一生广置姬妾,笔下人物大多妻妾成群。其性爱观念主要考虑男人的利益,婚恋小说要求女人无条件地顺从男人。李渔对居室、园亭颇有研究,一生三次修建别业。他把自己置造园亭的绝技与雅好移植到了人物身上,并已明确意识到人物身份、性格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李渔出生于商人家庭,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晚年转型为文化商人。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靠忠厚起家,凭仁慈发迹,赚钱后享受生活,仗义疏财,决不当守财奴。  相似文献   
7.
李渔不仅是清初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尽管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小说作出了分析,但我认为,李渔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重新奇;重虚构;重议论;重浅显。本文试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归纳了他白话短篇小说出现这样艺术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13,(2):156-162
李渔对于词本体论具有理论自觉意识,然而对其词学本体论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他理论上虽然着力于词曲之间的辨析,但并不属于纯粹的本体论,其间融入词曲交融、文体通观之倾向。其词的创作亦更多融入"歌"因素,是以理论家的理性试图分清词与诗、曲的界限,却又以曲家的本色写出了大似曲的词篇。李渔词从理论到创作皆属由"明词曲化"到"清词复雅"的过渡样态。  相似文献   
9.
10.
李渔的观念中,"传奇原为消愁设",戏曲的主要功用是娱乐消愁.李渔的戏曲创作宗旨就是博人一笑,替人消愁.这一观念反映出中国古典载道文艺向娱乐文艺的蜕变,这种蜕变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社会文艺活动的一个特点,显现了江南城市文化的一种时代特征.同时,李渔的诙谐又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这一特殊时空里的一种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