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社会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诚 《云梦学刊》2011,32(4):25-25
在来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读杜润生先生写的回忆录,大家都知道,杜老对我国农村的改革有过重要的贡献,在火车上,读书之余,我会看看车窗外的风景——位于安徽省的大片大片的农田.改革开放之初,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经在中国的农村改革中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而在此之前,高层争论异常激烈。在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总参谋长”,杜润生为改善中国农民的命运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耄耋之后,他再为中国走向现代民主国家鼓与呼。  相似文献   
4.
“可以……可以……也可以” 第一次与杜老有直接交流是1980年夏天,我和王小强参加杜老在万寿路宾馆主持的一个座谈会。主题是基层干部问题。在座的多是各省农口的领导。当时包产到户初露端倪,乍暖还寒。基层干群矛盾突出,发言者对基层干部颇多微词。  相似文献   
5.
吴镕 《炎黄世界》2013,(2):31-31
瑞芝同志说下农村调查要真调查,不要假调查,这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遗言。拳拳爱农之心,溢于言表。 与杜瑞芝同志相识相知,缘于农村工作。我们都一辈子献身“三农”事业。我国没有农会,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被我们戏称为中国的“农民议会”,“议长”是农口老领导杜润生同志。那时会开得很长,有讨论、辩论和争论。记得1981年农村工作会议从北京开到天津,有半个来月。会上发言的勇敢者杜瑞芝同志堪称第一。会后起草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第一个一号文件,反响特好。农民说吃了“定心丸”。胡耀邦同志说今后每年都发个一号文件讲农村、农民的事(那时还没有发明“三农”这个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杜润生是党内最资深的农村问题专家之一。建国以来长期参与中国农村问题的决策制定工作。是公认的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之一。 在本文中,作者回忆了上世纪70年代底、80年代初中央高层关于农业包产到户政策从禁止到全面推行的决策过程。由于作者亲身参与了这场大争论的全过程,其回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位当过浙江省省长的老同志,在写给中央的信中,由衷地赞颂杜润生同志:“热爱农民,热爱知识分子,其伟大人格堪与胡耀邦同志媲美!”  相似文献   
8.
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杜润生提议并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社会公益性基金。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为杜润生。依据《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管理条例》,基金设"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对在农村政策咨询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方法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品进行奖励。"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每两年评选一次。2012年为本基金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评选。已  相似文献   
9.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的起点是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农村改革。而在此之前,高层争论异常激烈。在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这一建言得到了中央高层的应允,很快证明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讨论了中国农地产权的性质.正是农地产权的集体性质、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好、人-地比例关系、农地交易的商业化程度等诸因素决定了农地租约的不同形态.并比较了"马克思-恩格斯范式"与"杜润生-林教夫命题"所展现出来的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径相吻合,联合产权的租约形式或者合作经济是应当而且必然被选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