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北宋词坛开一代新风的"词家巨手",柳永词作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千姿百态,而且特点鲜明。从描写的对象、画面的布局、色彩的选择及意境的营造四个方面,对柳永词中的景色描写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苏轼对柳词的态度是复杂并且微妙的,有批评,甚至轻视;然更主要的,却是赞美和推崇,并提出了"柳七郎风味"来概括柳词的主要艺术风格,即雅俗共赏:以铺叙之功化俗为雅;用典、下字以雅融俗;以入神的白描,或以深情的剖白之真化俗为雅。  相似文献   
3.
邓建 《学术交流》2006,(2):158-161
词选是词的主要传播媒介,20世纪词选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比达到最大值,其对柳永词的著录篇数与著录名次亦创历史新高。这种传播盛况充分表明此期柳永词在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俚俗词进入柳永“名词”排行榜与“名词”的分散、扩展趋势则表明此期词学观念、词学趣尚的深刻变化与多元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教坊丁大使”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克庄评柳永词“有教坊丁大使意态”。“丁大使”即北宋中后期教坊大使丁仙现 ,主要活跃在神宗熙宁至徽宗崇宁数十年间 ,本为市井艺人 ,后入教坊 ,至迟在熙宁二、三年间提为教坊使。丁氏擅长乐舞俳优 ,秉承了古代优孟讽刺精神 ;而柳永词本与教坊乐曲联系密切 ,丁仙现亦熟稔柳词 ,故后人用“丁大使意态”移来评价柳永词。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柳永多秋暮之吟,苏轼多晴雨之咏,不同的物象选择反映了词人不同的经历、志趣和生活态度。柳永晚年才跻身仕途,且辗转流离,飘泊不定,故多迟暮、悲秋之情;苏轼一生历经风雨,对宦海沉浮已习以为常,故有超然睛雨之态。在吟咏自然之中,柳,苏虽然都有思归之意,但归因与归宿并不相同。诱发柳永归去的是往昔的梦,他向往的是温柔富贵之乡;促使苏轼归去的是自然之道,其理想至境是超然物外。因此,他们对词体的选择也各不相同,柳永的秋暮词多长调,非此不能尽其缠绵婉致,苏轼的晴雨词多小令,非此不足显其蕴藉空灵。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衾枕现象”来窥见柳永词中所表现的雅俗意趣,并进一步解释“衾枕现象”构成柳永词“俗”的原因。从表面而言,“衾枕现象”说明柳词多写男女闰阁中事,形成其词的“貌俗”。进一步讲,“衾枕现象”还说明柳永对女色和爱情生活的贪恋,形成其词的“意俗”。具体说,因为从词中难见柳永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频繁出现的“衾枕现象”使读者对其人格产生了怀疑,形成了其人“俗”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正材料是泛称,是工作中涉及的文件、通知、电报、讲话等文体的总称。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项基本要求:一要意图清楚,即说什么,明确提出问题;二要结构合理,即怎么说,围绕问题怎么展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头有尾,有理有据,主次分明;三要语言流畅,即说得好,要把材料写得有声  相似文献   
8.
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 ,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阐释“柳词”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体发展的轨道、创作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宋代词选、词话著录柳永词情况的考察,可以见出,柳永词在士人文化圈中通过一般词选、词话传播的整体状况较为落寞,但在歌妓、平民文化圈中通过通俗词籍--唱本的传播及口头的传播则异常火爆.这种二水分流、泾渭分明的状况鲜明而生动地表明了宋代柳永词传播过程中雅、俗两种审美趣尚的分野.  相似文献   
10.
王重阳、马钰等皆为读书种子,以诗词修真传教自证度人,游艺不害修道,这是接受柳词的前提.得道后的王重阳对柳词的接受方式,是通过柳词的"象喻性"以隐喻方式言说修"真"悟"道"的体验.其接受的内在契合根据,则在于全真之"心游不离身游"的"游"观,这就使得感性的现象界最终又归宿于内在的体验和开悟,于是"道成肉身"的宗教体验也就有可能契合于审美体验的"主客泯灭"、"物我两忘"."全真乐道"的优游之乐虽不离弃感性之"身",但却是以否定世俗情感价值和世俗之乐为前提,这样,王重阳等对柳词的接受内核实际内在着一种"否定论美学"的指向.金代全真道士词人对柳词的接受,具有揭示金词词史格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