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源流》2011,(3):42-45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  相似文献   
2.
桃花坞是中国重要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令,桃花坞年画加入了"新年画运动"的创作行列,年画创作人员及生产机构在此时发生了巨变,主要表现为美术工作者的加入及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成立,这些变革在为桃花坞年画创作提供新鲜养分的同时,也使之变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消解了其原有的民俗属性。本文在该时期新年画创作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木版年画到新年画的继承与嬗变,试图讨论该地新年画创作的动机、影响,以及民间文化在新形势下生发的诸多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导刊》2012,(7):22-22
邱静,桃花坞街道养育巷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2003年进入平江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在服务社区70多名离休老干部过程中,邱静采用“五四”工作法,即“五必访四引导”。  相似文献   
4.
<正>苏州古为吴地,处于太湖平原和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年),设为吴郡。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并在此开凿大运河,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的航运中心,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当时富庶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5.
冯宁 《老人世界》2013,(9):41-41
月份牌年画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年画,因在画幅旁附印有月份表,所以叫“月份牌年画”。我冈最早的月份牌年画见于桃花坞木版年画中,19世纪末,上海外商利用洋画片及我国仕女画(非木版印刷)等附印月份表和商号,赠送客户以招徕生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文创类主题展蓬勃发展,并逐渐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活动之中。而针对多数展览漠视产品背后的内在驱动和文脉传承、忽略文献的多元化和特殊性、展品陈列过于直白和简单等问题,本课题立足于文创类主题展设计的“互文性呈现”的角度,对主题展的发展态趋势即三个“转变”特征加以系统解读,并以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创展为实例,提出展品与非展品文本相互作用、不同主体间进行对话、不同文化语境互文的“互文性”设计策略,通过可读的文献确定性来规避历史局限性和文化模糊性,不仅充实和立体化当代艺术展览的架构,建构新的规划与观察视角,也能揭示桃花坞木版年画艺术及其探索创新的生成轨迹和内在动力,进一步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国工艺美术。  相似文献   
7.
《现代交际》2016,(4):257
<正>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桃花坞木版年画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兼用人工着色和彩色套版,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  相似文献   
8.
林华 《华人时刊》2015,(2):64-66
年画,古称"门神画",也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年画曾经是一件重要的应景活动。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年画日渐式微,作为旧时文化的象征,年画已从农家的大门走进收藏家的视野,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收藏品。年画收藏界的新宠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曾一度被抛弃的年画重  相似文献   
9.
姚媛媛 《人才瞭望》2014,(12):51-51
在南京地名中,至少有20多个含有“桃”字。从婉约浪漫的桃叶渡,到留下香君传说的桃花涧,其他还有桃花塘、桃花村、桃花山、桃花坞、小桃园、桃园路、桃园居、桃园人家、桃园新居、桃苑……南京与“桃”实属有缘。桃花涧:李香君葬在此地 桃花涧在南京栖霞山,谓之“古桃花涧”,一到春天,桃花吐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景并不比梅花山逊色。  相似文献   
10.
杏花,是春天的使者,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依然十里杏花红”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佳句。杏花,有报春花的美称,入联者为数不多,用于春联,反映春色的有“点点滴滴杏花雨,丝丝缕缕杨柳风”,“风描春柳绿,雨绘杏花红”;“冬去矣,天降杏花雨;春来也,地拂杨柳风”;“黄花绿浪衬红杏,丽日蓝天缀白云”。古今文人墨客都偏爱杏花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所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