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汤因比在历史哲学巨著<历史研究>中以文明为基本单位,探讨了文明演进的内在机制,提出文明的发展经历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文明演进的动力在于挑战与应战之间的矛盾运动.文明演进规律的启示在于:人类的自决能力强弱,以及自控能力的大小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我们只有主动去选择和行动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3.
汤因比历史形态学的核心是文明-有机体隐喻.文明-有机体隐喻是把有机体的"常用语"应用于文明,对文明的特征进行选择、强调、隐匿和组织.如有机体一样,文明是具有时空界限的单位,它也经常被分为不同的品种,它能够对刺激产生反应.它有着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周期性.不同文明有机体之间有着亲体-子体的关系.它是各个部分密切联系的整体,具有系统性.当汤因比把有机体的这些特征赋予文明、阐述文明时,这种隐喻方式也隐含着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4.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均为现代西方思想巨匠,前者曾以振聋发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界。两者虽同为现代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之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观点却同中有异,有时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5.
斯宾格勒、汤因比、梁漱溟是现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哲学家。他们立足全人类,以文化为主题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走向,从而形成别具特色、影响深远的文化史观。他们在文化主体、文化走向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各自深刻的内涵开拓了历史哲学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对斯宾格勒、汤因比和梁漱溟文化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深入比较,以期寻找他们在此问题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6.
汤因比从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历史研究单位和世界历史体系、历史研究的方法、欧洲中心论等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汤因比也进行了发展,例如文明的起源及其原因、西方文明的前途、文明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汤因比论述较斯宾格勒要全面和系统。  相似文献   
7.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11,(3):46-46
本书是赫连勃勃大王的力作。他以汤因比般的深刻意念,唐德刚般的深邃思考,黄仁宇般的深入考据,以梅式通俗历史的写法,深度解析辛亥革命的宏大历史和微细的场景。  相似文献   
8.
秦德君 《决策》2013,(8):18
稳定不是没有社会矛盾。矛盾、纠纷、冲突、诉求,恰恰是一个社会动态平衡和富有活力的表现,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的",安逸对于文明是有害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新亡,曹丕乘机联络五路大军伐蜀。建兴元年秋八月,曹真率十万兵进攻阳平关;孟达起上庸兵十万取汉中,东吴孙权精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南蛮王孟获十万兵进攻益州,番王轲比能羌兵十万进军西平关,五路大军来势汹汹。  相似文献   
9.
汤因比对工业革命社会变革的经济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诺德·汤因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通过对工业革命的研究,汤因比开创了一个历史学新领域。他对自由放任理论提出了批判,提出要想真正地促进公共利益就必须保障所有人,尤其是弱者的自由。他将圈地视为英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并认为个人所有权的建立是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惠娜 《唐都学刊》2008,24(3):27-32
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及其在全球的扩张,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处于越来越紧张的对峙关系之中.汤因比认为这种生态危机与西方的文明危机有一定的关联,而这种文明危机又与人类生活世俗化、宗教精神的衰落有关;他明确反对传统基督教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模式;并主张利用宗教中的自我克制精神来遏制人的贪欲,力图建立一种融合多种宗教优点的爱的宗教,以此来拯救人类文明,缓解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